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合辑)

【篇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这充分说明组织建设是党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永葆党组织的发展活力。

唯有掌握正确的航向,前进的道路才不会偏离航向。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呼出了巨人般的呐喊,拨开了数百年笼罩在仁人志士头上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鲜红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让数千万炎黄子孙的理想有了归一。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组织路线”概念,这在组织路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随后错误的右倾和左倾思想,让革命再次陷入泥潭中,让革命路线再次偏离,几乎失败。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深刻吸取这惨痛的失败教训,毛泽东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论断,并提出领导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干部路线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这些论断论述,在这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并于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清晰的描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这一切目标的完成实现,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也只有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才能推动党组织的蓬勃发展,才能推进事业的顺利进行,才能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及时把那些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任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选好、培养好、用好上下功夫,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严把“试玉要烧三日满”的选人关,更好地把好苗子“选”出来。一个好的干部如同一棵好的树苗,苗子的好坏关系到树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只有那些质量好、没有病虫害的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能否真正从心底里放下架子,与百姓融成一片,为民办实事,就要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是否有一双识人才的“慧眼”。培养一个好干部不容易,在开始选拔的时候需要练就一双识人才、辨人才的“火眼金睛”,让其露出“真面目”,是人才还是庸才,是优秀还是劣汰,是健康还是带病,都要仔细斟酌,决不能让一棵“皮好肉病”苗子作为培养的对象,要严把“选人关”,更好地把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出来。

严把“千锤百炼始成钢”的考核关,更好地把千里马“练”出来。人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个干部是否真有才、有能力,只要在大事、难事、急事上一磨炼便知。千里马只有经过无数次的长途奔跑,才能驰骋草原,一个干部要想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必须要不断学习、历练。唐生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一个人能否成才,就要看他是否能经得起“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要重才干,要严把选拔干部的考核关,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在考核中检验干部、历练干部、培养干部、引导干部,真正把有品德、有才干、有能力的干部“练”出来,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严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关,更好地把实干家“用”起来。“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我们用人的时候是否放对了位置,放对了位置就是一位实干家,放错了也许就会成为一位空想家。用人关键在用,用在什么位置、如何用,都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素质关,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制度,真正把愿干事、想干事、会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让有为者更有位,更好地把实干家用起来,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局面。

【篇三】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治理能力关乎到领导干部能否在突发事件面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能否切实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又能否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因此,提高治理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干部的必修课。

任人唯贤,选贤举能。建设新时代干部队伍首先要抓好选人用人,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选出一批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实干,有创新实践精神,能够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作为的党员干部。越是基层的地方,越是困难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考验党员干部顶不顶得住,有没有能力的。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了一大批有一定治理能力,同时有信仰有能力有担当,真心实意为人民的党员干部,这部分党员干部,就应该被挖掘出来,让他们成为必修课中的最佳学员。

百炼成钢,琢玉成器。习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要上好这门必修课,并不容易,需要党员干部多方位的学习成长。社会治理虽然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不仅发生了诸多变化,面临着众多新困难和新挑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求着党员干部不要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人才。

制度先行,久久为功。事在人为,无论何时,人都被摆在第一位。但要保持人才优势,就需要制度保障。社会治理还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充分的实践和基层工作经验,并形成自己的一套适用的治理方法。社会治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保障等方面,建立起制度,形成更加全面积极的制度,提升人才竞争力。同时,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要和要求,制度也要随之改变,让制度发挥出最大效能,激励培养更多人才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年面对“万马齐喑”的“可哀”现状,龚自珍发出了如此凌厉的呐喊。何谓“人才”?“德才兼备”就是古人对“人才”的最好诠释。《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德行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
才华固然很重要,德行更加重要,唯有做到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才、干部培养的导向问题。如果导向错了,就失去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有了良好的德行和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必须做到“适销对路”,才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州部”提拔上来的“宰相”,才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履行“宰相”职责时才“在行”;
从“卒伍”中才能产生“猛将”,因为那是一刀一枪冲杀出来的“真本事”。也就是说,从最基层走过来的人,才深谙各种工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扬其长而避其短,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才能将人才用在“刀刃”上。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就是说要成就伟大的不寻常的功业,必须要有、要等待、要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什么才是“非同寻常的人才”?那就是前面谈到的“德才兼备”者——即“贤才”!自古以来,大凡开明的统治者,都倡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曾几何时,也有过“唯学历”论,为了有个合格的学历,可谓奇招迭出,有的同志学历是高起来了,可知识、能力依然原地踏步。只有敞开宽阔的胸怀,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纳贤才,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才能凝聚起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培养关键在“德”。有“德”无“才”空高尚,有“才”无“德”危害多。以前倡导的“又红又专”,其实就是“德才兼备”的另一说法罢了。学生也好,干部也罢,如果只讲“红”,即“品德”,那培养的“人才”就只会唱高调,不学无术。前面谈到的人才、干部培养的导向问题,就是一个“德”的问题,也“路线”问题。在正确的“德”的引领下,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才是真正的“财富”;
倘若“德”有缺失,那知识与才能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系列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选人用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新时代好干部队伍立标准,精辟地指明了干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方向,那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以“德才兼备”为“方向标”,一方面精准培养人才,一方面广纳天下贤才,方可“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篇五】

6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优者奖”是新时期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又一指导思想,与以往“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才用人方针不同,“优者奖”从根本上体现出党组织对优秀人才的重视和“差别对待”,让“平均主义”“铁饭碗”等弊端无所遁形,同时这也成为提升组织活力、激发党员干部进步动力、强化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优者奖,是激励更是鞭策。“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是落实干部管理制度的三把钥匙,而“优者奖”理念的提出,则是三把钥匙之外的一把新度尺,给予思想正确、作风扎实、成绩突出的优秀者以奖励,这种“奖”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精神激励,用人者积极转换工作思路,从“能者多劳”转变为“多劳多奖”。这种激励作用能够产生水波效应,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大“优者奖”的涟漪,这种力量不断加强,与组织内部的党员干部形成思想共振,最终会形成组织工作的破浪弄潮的新导向,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鞭策作用,在这样的鞭策力量下,党员干部会“寻优、竞优、保优”,从而形成组织工作的良性循环。

找差距,是审视更是反思。在“优者奖”的激励和鞭策下,党员内部能够形成主动找差距、主动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浓厚氛围。从个人角度出发,客观审视自己和“优者”的差距在哪里,看到差距才能找到补足短板的正确方向。一直以来,“自我感觉良好”都是造成党员队伍惰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不观人、不忖己,以“无过即为功”自居,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队伍平庸、缺乏创新力和创造力,工作成效大幅下降。而“优者奖”理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党员干部的惯性思维,有了“优者”这面镜子,才能折射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直面缺失、自我审视、深刻反思,才能净化党员思想、淬炼干部意识。

能看齐,是动力更是进步。有了自我审视和反思,也就有了自我改正和完善的目标。能者为党员自我完善点明了方向,同时激发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见贤思齐一项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而向优者看齐则为党员干部进步提供了新动力。通过思考“向谁看齐、哪里看齐、怎样看齐”,将看齐意识转化为看齐行动,找对目标、走对路子、看准方向,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榜样作用,向优者看齐是从个人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转化,关系到整个党员队伍的成长和进步。

“优者奖”并非鼓励一枝独秀,而是“以优促优”,正所谓百舸争流、千园竞秀,党员干部要以优者为目标,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锤炼、自我发展,让自己的工作步伐再大一步,离“优者”更近一步,最终让更多党员干部成为“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