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孔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唯义是从”,是在不违背“义”下,可以追求“利”;同时孔子又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对义利作为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准,从而把义利提高到道德层次上。孔子义利观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孔子 义 利 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42-02

义和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何为义?何为利?义和利的关系?孔子对“义利”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①“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无所好。”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③体现孔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

一、义利的基础:仁

在《论语》中孔子一共109次提到“仁”。“仁”主要蘊含两个含义:一是指以亲亲为尊,后到博爱众人的爱人思想,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人只有做到孝悌之后,再谨而信,泛爱众。二是指“仁”是对一切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的总和,在孔子思想中一直把“仁”作为君子修养的根本,只有做到“仁”,人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尧舜。

“孔子以‘仁’为核心,并提出‘礼、义、智、孝、忠、信、勇’等道德准则,从而建立一套伦理思想体系,提出‘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⑤这体现“义”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准则,并且孔子自己也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⑦把追求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蕴含一种取义舍利的思想,其次孔子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⑧。把“义”作为社会准则,在社会活动中人要遵循“义”,要“唯义是从”。

二、义与利的主要内容

在孔子思想中他并没有单独对“义”进行讲述,主要是通过对君子的论述提出“义”的,主要蕴含两个含义。第一,“义”并不单单指“义”,而是对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概括;如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⑨人要以忠信为根本,向“义”靠拢,才可以提高品德。第二,“义”是指人们行为处事的标准或准则;如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大事,没有规定怎么做,但我们要唯义是从。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哉!”⑩意思是指君子要把义作为根本,以“义”为先,以“义”为荣。

孔子所说的“利”蕴含三个含义:首先,孔子肯定利益的存在,孔子并没有把义、利进行对立,舍利取义,从而否定利益的存在。其次,孔子并没有阻止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和贵是人原始的欲望,人们是可以追求的,但孔子还提出:“不义且贵,于我如浮云。”只有符合道义的利益才能追求,不合乎道义的要弃之如粪土,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最后,孔子提出追求利益必须用道德的方法,即“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用不道德的方法得到它,那么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如果用合乎道义的途径,就算是做下等执鞭的工作,也是可以的。孔子也强调了对人民利益的尊重和保护。他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11,就是说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要追求人民所追求的利益,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

三、义利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孔子通过义与利对君子进行规范,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同时孔子还提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2“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以“义”来作为自身的行为处事,时刻以道义为先,同时君子要保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主动给人民利益,爱护百姓;而小人却以利益为上,舍弃道义,告诫人们要以君子为目标,要见利思义时刻对自己进行约束,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孔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孔子义利观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功能和导向。对于当下人们追求利益提供了一种借鉴,因此,加强孔子义利观思想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对人们价值取向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一,坚持以义为先,以义取利。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要用合乎道义的方式,追求利益的同时,不伤害别人的利益,符合心中的道义。在当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已经不再考虑其他的因素,眼中只有利益,而忽视心中的道义。虽然孔子提出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是追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道义,如果以不道德的手段得到的利益,君子是不屑而为的。如果对于这种情况不加以管理,会在社会形成一种以利益作为导向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可能陷入混乱,人与人之间没有情义只有利益,这样是无法建设和谐社会的。因此,人们追求利益,一定要以义为先,用君子的手段去谋取个人合乎道德的财富。

第二,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至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这也正如孔子所提出的:“因民之所利而利”。在当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要尊重人民的权利,把人民的追求当作我们奋斗的目标。

第三,弘扬“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中弘扬其价值观,以义为行为准则。在当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义、利的关系,让全社会都形成一种“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新风气,让人们自觉把道义放在优先位置,建构“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优先放在第一位,同时尊重个人合乎道德、合乎道义的利益”的新型价值取向。

五、结语

通过对孔子“义利”思想的分析,特别是义利对“君子”的界定——“义利”不仅仅是对义和利的表达,更是一个道德的标准,是对人们行为做事的衡量标准——同时把其思想与当代相结合,对当代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提高了当代人的道德修养、个人品质,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同时也是为人处世应该考虑的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弘扬社会“君子风气”,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0.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8.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9.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

⑤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6.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2.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1.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0.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3.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7.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6.

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王军.论孔子的义利观[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14-18+48.

[5]卢彦晓.孔子“义”思想研究[J].儒学与文明,2016(00):169-179.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