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特色优势,强化资源配置,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特色优势强化资源配置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古语云:“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作为中国基层组织政权,处在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也是城市经济向农村经济拓展和延伸的枢纽,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无论是体制结构,还是资源禀赋,都有极强的综合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2个,其中市辖区852个、县级市374个、县1465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全国县域经济的gdp占全国gdp的56.31%。县区处在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对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一)它是生产资源的基地。发展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内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来源于县域。(二)它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在县域经济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目前县以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2左右。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比例达到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更强。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刺激广大农村地区消费、激发农村市场潜力,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三)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按发展类别又可分为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各个层次、各种成分、各个类别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哪种类别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就目前而言,各县区制定的发展战略,从各自的区位、地形地貌,产品、产业情况出发,根植于各自人文环境,文化底蕴,有很强的成长性,生命力和号召力,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导向、凝聚、鼓舞、激励和号召作用。但从整个全局来看,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改革发展的步伐不快。存在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误区,只看到本地资源看不到外地资源,只看到本地市场,看不到外地市场。只重视了粮食生产,忽略了经济作物,重视了农业发展,忽略了工业经济。当代的县域经济是开放的经济,随着交通、通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眼界也应该逐渐开阔起来,不能局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应该明确定位,准确把握,超前谋划,把本地区的事放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范围内来通盘考虑。二是盲目追求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好处,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已得到了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过去的县域经济,包括现在仍有一些地区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不惜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搞“经济大拼盘”,其结果是各地结构雷同,没有产业产品特色,广种薄收。虽然这些年来各自都注意发展自己的特色,但是一种产业布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县域经济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严重的产业雷同,重复发展的现象。产业结构层次低。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在农业中,现代农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一个县经济发展的产业不是所有产业,而是主导产业,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建立现代区域经济要求的主导产业。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发展比例失调。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目前,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几年来,虽然一些县用了很大的劲搞工业,也有所成就,但毕竟起步较晚,因此,总体来看,工业仍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一条断腿,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农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过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区农副产品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结构趋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四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格局没有形成。我国城镇建设资源,尤其是资金、土地、就业岗位、公共设施资源相当紧缺,且缺乏小城镇规则、建设、管理的经验。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保证重点投入。目前,我国大多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以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城乡经济没有实现联动发展、协调发展,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有很大距离。五是受政策体制影响,发展后劲不足。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尽管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左右,这10%的支出,难以满足70.88%的农村人口的需要,同时受县城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国家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相对而言,县域由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远大于农村,以至于有人戏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三、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发挥特色优势,强化资源配置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求突破: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个大战略,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规模化园区,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提高,品牌越来越亮。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重点发展“园区经济”,避免分散发展的重复建设弊端,使资源聚集、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等;在县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上,实行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产品链,形成“链式经济”,并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形成经济规模。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二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经济发达的县,有一条普遍的经验,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把培养支柱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要从根本上打破县就是农、农就是粮的老模式。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三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焦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同时,强化引导、增加主体。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鼓励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另外就是帮大扶优、盘活主体。县级重点培育销售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乡镇重点发展销售超百万元、利税超十万元的私营企业。四是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
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
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
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五是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战略。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部,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
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切实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六是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
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
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同时,加快社会事业及公益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应急机制。特别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优美、和谐、稳定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