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素养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摘 要:基础课是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如《高职应用汉语》、《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礼仪与修养 》等,目的是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而“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共同发挥协同效应”,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实践性突破。如何在基础课教学中体现思想政治元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心理健康;礼仪;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是以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为主导的社会阶层、政党或社会团体的思想教养规范。它遵循人的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计划、目的和组织的影响其社会个体思想,将其教育内容内化为人的思想并影响个体的行为,使他们最终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寻求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必须研究基础课的教学。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了讲话::“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明确了方向。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教党〔2017〕62号文件(以下简称62号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本文明确提出了在课程教育质量提高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要求:“推进以此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改教材,改进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理清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整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充分挖掘和应用每门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为教科书中的必要章节,教师课堂讲授的重要部分和学生评估的关键知识。自此,“课程思政”策略开始实施,各类课程开始挖掘思政元素,实现全员育人。

一、“课程思政”为基础课教育定位增加了新的内涵

通常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文字的学习,二是文学素养的培育。其中第一点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掌握语言写作等基本技能。第二点则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课程思政”的实施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全方位发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相应方法,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不断了解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耐挫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理解人生的真谛,学习积极,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使自我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

礼仪教育承上启下,中国礼仪文化在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都体现着道德规范。礼仪有其特有的内涵,是一个国家和个人存在的规则,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

二、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实和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们是来自个人行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概念的简明扼要。它们是判断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是培养良好社会道德的要求。个体价值观的建构是社会和国家价值观建构的基础。因此,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基础课程的教学。

(一)语文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在行动中体验知识和学习文化。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情,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大江大山和灿烂的文化、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上启下,把中华五千年的累积精华与现时代的发展结合,既有古代的历史传承,也有革命中的艰苦奋斗,也有当今和平年代的社会主义发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与思政相融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这种精神不仅反映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而且和平时期也应该得到加强。古人们有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还有心系天下的胸怀,我们在诗句的学习中,体会感受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引导学生们通过这些案例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共存亡、共荣辱。这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正确的指导,必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许多名人名言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通过记录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和行为,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和坚定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展示了很多学生不曾经历的年代和不曾到过的地方,通过引导阅读,帮助学生感受人生哲学。所以,我们要发掘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中国传统儒家倡导“善,义,正”的精神,“穷人是独立的,世界是善的,世界是最好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心理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应探索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把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新的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和教学方法,许多学生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孤独、困惑和困惑。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学会友善的能力。在自我认知部分,大学生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教育大学生在有限的生活中创造无限的可能,然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力量。

(三)礼仪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文化,要求人们谦恭、修养、诚实守信等。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个性,个人必须按照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有意识地完善自己,同时用内化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彬彬有礼、庄严肃穆的仪式,显示出一颗善良的心的内在化。这种做法还有助于促进自己和他人,实现“修身养人、修身养人”的人生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友善”,鼓励每个社会个体应当彼此关爱、彼此帮助。从此角度出发,更应该理解我国的礼仪之道。“礼仪”已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它包含了自我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了对礼貌的尊重,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方式。“儀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自律形式,通过长期不可察觉的道德熏陶,它可以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引导人们自觉的区分善恶。礼仪通过具体现实生活的具体行为标准来教育价值诉求,从而在“实践-道德-实践”的循环中得以实现。

三、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在基础课的授课设计中,其授课目标更加明确。由古至今的文学熏陶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今的和谐社会我们要加倍珍惜并且今后要努力不懈的发展自己的国家。从国家繁荣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大经济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加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因此,大学生们通过文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还坚 定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内涵,现代礼仪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思路。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思政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礼仪课中的文化教育完美融合,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行为习惯通过仪式文化进行规范,从而以微妙的方式培养核心价值观念,学生不仅行为上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精神领域中。积极健康的生活认知使大学生理解,人的生命只是广阔世界中的一个短暂的时刻。如何在人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大学生们经过引导学习形成了正确的三观。

基础课以其丰富的内部资源优势,能够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授课教师的娓娓道来和由古至今的丰富案例,使其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能够在环境中受到影响,并逐渐自然地将课程内容中强调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教育中发挥着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