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吉林考察网评五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此前在宁夏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争取经济发展好成绩指明了努力方向。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指出:“预计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自4月份起,我国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8%和7.2%,新经济蓬勃发展,动能转换态势良好;
经济一季度大幅下滑,但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具有巨大的韧性与活力,具有行逆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向外看,我们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向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风雨无阻向前进,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上下功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行得更稳、走得更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篇二】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的首站、地处松辽平原腹地黑土区的梨树县,再次强调要保护好这方珍贵的黑土。“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把耕地喻为文物、国宝,比作大熊猫、命根子,每每谈及耕地的重要性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些精辟论断,既是对世界粮食安全规律的深切把握,更是对我国现实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为我们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守牢粮食安全家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始终坚定不移、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

耕地之重,重在根基。“有土斯有粮”,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耕地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缺油了,家用汽车可以单双号限行或者大不了停驶;
没粮了,难道让十几亿人单双号吃饭甚至饿着搞生产?把耕地这一赖以吃饭的家底保护好、利用好,是所有数字前面那个“1”,没有了这个“1”,一切有关发展的问题都成了毫无意义的“0”。今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世界粮食安全出现波动,也印证了我国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的战略眼光。

耕地之重,源于珍稀。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无论分子多大,都架不住14亿这个天量分母去除。陆地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的骄傲,掩盖不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3的现实,户均耕地规模更是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土地资源这“一多三少”的特点,就是我们大国农情的一个重要基本面。

耕地之重,发乎急迫。自然条件下200年-4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而在梨树这个地方,自清代末年开垦以来,黑土层厚度每年就会减少3毫米左右,有机质含量更是下降了一半多。黑土地的濒危风险正是我国耕地保护紧迫性的一面镜子、一座警钟。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生态退耕等,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从数量上增加了耕地保护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超负荷运转等,部分地区耕地地力孱弱,从质量上叠加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

正是出于对耕地之重的科学认知和正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政策投入力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地质量提升明显,为粮食连年丰产稳产夯实了基础。然而,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变,耕地质量整体偏低的局面依然,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粮食等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决实施好“藏粮于地”战略,绝不允许中国饭碗有些微闪失。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红线是基础。这条耕地保护的红线,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要拿出守长江大堤的精神意志去严防死守,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突破红线。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耕地质量和用途管制。要严把质量关,占补平衡绝不允许拿一些劣地、坡地、生地滥竽充数,玩账面上、数字上的平衡,掏地力上、质量上的亏空。还要严守用途关,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防止过度“非粮化”特别是“非食物化”。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用养结合是关键。让超负荷运转的耕地歇歇脚、透透气、休养生息,既符合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也契合用养结合的农业科学。然而,面对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既要给耕地减压、培肥地力,也要防止片面保护、削弱产能,必须要把握好耕地用养的时度效和辩证法。既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扶弱培强;
又要摸索“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的办法来养地提力,让农田常用常新、常用常壮,稳步提高产能指标。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机制改革是动力。如果没有一根能四两拨千斤的杠杆,财政投入的效力无法充分发挥,更不可持续;
如果没有一纸稳定未来预期的约定,经营主体既不可能主动投入养地,更难保不会焚林而猎。耕地保护,绝不只是一个农业生产环节的完善提升,更是一项耕作制度层面的整体变革。一方面要创设推广类似于农田建设专项债这种金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真金白银地多元化参与;
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耕地保护的执法能力,以激励和约束并行的机制创新激活耕地保护的持久动力。

“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耕地保护念兹在兹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耕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根本保障和农业现代化根基命脉的战略理念,创新实践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路径方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厦捧上一片丰润的沃土。

【篇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时对社区工作作出强调,为推动新时代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遵循与指南。

社区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改革发展工程。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比如,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从原来的困难重重、环境脏乱差,到成为如今居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幸福社区,靠的就是社区治理。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改造与治理相结、发展与治理相结合,推动了社区治理工作。

小社区大治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的加速,原有的社区治理模式与治理方式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从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是各种公共服务,以及相关的社区治理格局,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短板与不足。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尤其是社区干部要牢固树立改革发展意识,把社区治理提升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服务社区群众的角度去认识。推进社区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城市经济发展、从提升城市服务的层面去抓好。

党建引领是推进社区治理的“牛鼻子”。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基层的直接体现。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许多在社区治理中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进行及时引导引领,尤其是在社区治理探索实践过程中需要基层党组织进行指导定向。从一些地方的探索实践来看,凡是基层党组织抓得扎实的社区,社区治理工作就推进得有成效,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就强烈。强化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建在小区院落中、建在楼宇中、建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健全比较完备的党建网络工作体系,做到党的方针政策直达基层社区、基层矛盾问题及时上传。

主人翁精神是推进社区治理的内动力。社区治理为群众,社区治理靠群众。社区治理关键在各种力量的激发,从党员的示范带动,到两新组织的积极配合,再到群众的自发参与,需要拧成一股绳。社区治理工作繁杂繁重,无论是矛盾纠纷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还是老旧小区院落整治,无论是社区微治理提升,还是公益活动的开展等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一种力量的汇聚,需要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从院落卫生整治,到背街小巷治理,从停车位的划定,到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从小区公共设施的配套,到各类家门口的便民服务,都需要小区群众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篇四】

有志向就会有事业,有本事就会有舞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勉励广大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的实现人生理想。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后浪”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持续做好相关就业扶持工作,但作为就业的主体,只有高校毕业生摆正就业观,现实地看到就业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发挥主动性,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稳就业”。

立志圣则圣,立志贤则贤。文凭只是“敲门砖”,人生之路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现实生活中,少数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保守、眼高手低。摆正就业观,解决“有业不就”的问题,至关重要。近日,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再次传递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岗位都能发光发热。毕业生就业择业时,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衡量,才是正确务实的选择。

高校毕业生理想崇高、志向宏大。但在客观现实面前,要清醒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扑下身子,扎实打好根基。一些年轻人到基层地方工作时,放不下身段,身不入基层,脚不沾泥土,办公室坐得多,与百姓交流少,文字材料搞得多,群众工作做得少,有的甚至抱着“镀金思想”混日子。殊不知,不肯吃苦、不接“地气”,只会耗费时间,虚度年华。没有奋力拼搏的劲头,就没有实现价值的机会。

摆正就业观,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基础不牢,何以拔高?在打基础、筑根基上,高校毕业生应该有如同毛竹生长一般的韧性和毅力:扭转思想观念,放低自身姿态,常备“向下”之心和务实之举,多到一线锻炼成长,融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根泥土才能茁壮成长。

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当前,政府正在密集出台各项政策,落实各项举措,激活就业市场“一池春水”。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已经搭好,更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脚下的路走起,勇于迎接挑战,方能抓住机遇,赢得未来。

【篇五】

7月24日下午,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烈日炙烤着农田。记者见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一直为黑土地保护鼓与呼的他兴奋地说:“前两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梨树的玉米地,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和黑土地保护等情况时,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总书记的关怀和指示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每400年才长1厘米的黑土,具有肥力高、性状好等特点,是农业理想的土壤类型。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其中,吉林省黑土地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国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10个产粮大县有7个在这个区域。这也使得吉林省的玉米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占有量、商品粮率均居全国首位。

但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5强县之一的梨树县,正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从2007年起,这里开始探索以玉米秸秆覆盖、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模式,抑制了黑土层变薄,发挥了得天独厚的土地优势和规模化机械化优势,获得了粮食增产、农村收益提高和黑土地保护的叠加效应。

截至目前,吉林省探索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耕地已达1850万亩,未来5年将增加到4000万亩,占其玉米播种面积的近70%,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粮食生产。去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达775.6亿斤,连续7年均在700亿斤以上。

“民以食为天。总书记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来吉林考察的第一站就选择走进黑土地查看粮食生产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凤春告诉记者,“今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长势都较好。据观测,三大品种玉米、水稻、大豆的株高,都高于去年同期,长势也是近5年来最好水平。此外,今年粮食作物保苗率达96.06%,比去年丰收年还多2.06个百分点。”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告诉记者:“总书记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我很受鼓舞,还得继续加油干。”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根“金扁担”要挑起农业现代化。“我们下一步要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全省农机化率已经达到89.2%,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张凤春介绍说,“除了提高机械化水平,吉林还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包括防灾减灾、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我们要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守住7400万亩耕地红线,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包括耕地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进一步把农民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向年产800亿斤粮食的目标扎实迈进。”张凤春说。

【篇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引领了我国发展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势头。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体现的是民生关怀,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各级各地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全面发展。

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就是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从而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坚持对外开放,就是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共享的实质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需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掌握科学统筹的方法,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遵循,是推进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发展是为了人民,所以要在实践中树立问题意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发展要依靠人民,所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都没有过不了的坎儿。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做到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考验着党员干部在新情况新问题下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越是决战决胜关头,越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唯有坚定不移地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才能在从容应对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党员干部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落细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任务中,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解决好各项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走新发展道路,做出让人民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