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精神对现代文艺工作的积极影响

摘要:“诗圣”杜甫是我国诗歌文化的集大成者,“杜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标杆,结合杜甫的经历和杜诗的内涵,阐述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民悯民情怀、精益求精意识对现代文艺工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杜甫;文艺工作座谈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能被称为“圣人”者少之又少,何谓圣人?一是指“道德修养最为高尚的人”,如孔子;二是指“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如“书圣”王羲之、“药圣”孙思邈[1]。而“诗圣”的美名则给了杜甫,这也是他的专称。

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中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集大成者,一直都以正直、正义的形象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2]。 杜甫的诗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并深刻地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他的诗歌因此而被后人称为“诗史”。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列举了23位我国的文艺大师代表,杜甫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出现了两处。[3]通过笔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主要有三点希望:一是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二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三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杜甫用一只笔将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内容都写到了诗歌之中,他一生都在用诗歌抒发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这样写到:“由于个人的贫困,他逐渐接近贫困的人民,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的哀乐和愿望,同时他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写的诗便成为这个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时代的一面镜子。”[4]通览杜甫的诗篇,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人民疾苦的切身体会,对社稷的深刻认识以及一生对诗歌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这些构成的“杜甫精神”,完全符合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

因此,“诗圣”杜甫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他的诗歌创作,他的精神更是在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从他诗歌中所反映出的精神及思想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和学习。

一、爱国主义是杜甫精神的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5]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他的作品根植于现实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杜甫的爱国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6]从小受这样的环境熏陶,他的诗歌中无不体现出对这种“仁爱”思想的继承,“儒学以关怀人为核心的仁学,杜甫可谓深得其髓,并自然与自觉地实践终生。”[7]辅佐君主、报效国家是他的毕生心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抱负。尽管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始终“每饭不忘君”(袁枚 《随园诗话》)“穷年忧黎元”(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后的困顿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兴亡对百姓的重大影响,感受到来自社会底层百姓的情感和生活,历经乱世、饱受饥寒的人生经历也成就了杜甫伟大的诗歌创作。他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朝廷腐败、国难当头的痛心,以及愿为解救人民苦难而自我牺牲的理想。就像他在《凤凰台》一诗中写到的:“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表达了愿意用自己的心血来喂养象征国家民族“中兴”的凤凰。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杜诗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以杜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例来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8]

杜甫生于开元盛世,23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35岁赴长安应试落第,又向当权者投诗自荐未果。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可谓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辛酸生活。其名篇《丽人行》《兵车行》《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

三、杜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并强调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9]

“杜甫爱国爱民的政治热情是始终不渝的,他忠于艺术的创作热情是一生不懈的。”[10]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与创新。杜甫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他对艺术创作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不懈追求和“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十二首》)的严格态度,为了达到这样严格的要求,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每一首诗都沁入了诗人的心血,成就了 “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二字指杜诗内容悲壮而深厚,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道出的国仇家恨;“顿挫”指杜诗的修辞手法与音律,凝练而不失美感,比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韵律顺畅,一气呵成。“杜诗‘体势’确属集中国古代诗歌之大成,但凡中国汉字诗中所有的句型与音顿,杜诗中全有,而且精妙绝伦”[11],“顿挫”的修辞手法受到后来许多文人墨客的推崇,杜甫的律诗也成为后人学习律诗的典范。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杜律的推崇,在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向林黛玉讨教学诗时,黛玉说道:“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此外,杜甫还将书法艺术与诗歌艺术完美结合,为后代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灵感源泉。现藏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杜诗书法作品就有来自董其昌、郑燮、康有为、张大千等名家之手。由此可见, 杜甫诗歌影响力的深度之深,广度之广。

当前的文艺市场,崇洋媚外、快餐文化、美丑不分、搜奇猎艳、抄袭模仿等问题较为突出,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民悯民情怀、精益求精意识,正是现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认真学习和深入挖掘杜甫精神,努力发扬光大,使其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震.康震评说诗圣杜甫[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莫砺峰.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杜甫研究学刊,2000(04).

[3][5][8][9]新华社.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10]冯至.杜甫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6]刘海燕.论杜甫精神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影响[J].中州学刊,2009(04):211-213.

[7][11]祁和晖.杜甫人本境界论(下)——杜甫圣于关怀人与生命[J].杜甫研究学刊,2002(0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