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祭典:传承是最好的朝拜


打开文本图片集

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女娲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来涉县娲皇宫朝拜女娲。

据记载,女娲祭典这项民俗活动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在清嘉庆《涉县志》上记载了这项民俗活动的热闹场面:“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娲皇宫)。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挈幼,享献惟谨,金鼓欢呼之声震动山谷。”

由此可见,在清代,女娲祭典是很隆重的民俗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受“文革”的影响,祭典活动一度停止。1978年改革开放后,娲皇宫庙会开始复苏,这项民俗又得以延续。

从2003年开始,娲皇宫附近的弹音、唐王峧等8个村恢复了已停办60多年的祭拜女娲仪式——“朝顶”。

2006年6月,“女娲祭典”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涉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女娲文化之乡”。

如今,这项活动可谓是又恢复到“声震山谷”的盛况:周边地区甚至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等地的人们,也在每年祭典期间,纷纷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

人类需要神话,正如同人类需要信仰。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曾说过:“神话随着人类童年的消逝而不再产生,但历史业已证明,神话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神话伴随着我们民族的成长与进步,而她的生命力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她蕴含的精神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将鼓舞、引领着人们溯源寻根。

开拓创新、担当奉献、征服自然、不屈不挠……女娲战天斗地,不向自然灾害屈服的斗争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集建筑艺术、书画艺术、民间祭祀中的音乐舞蹈等众多艺术为一体,涉县女娲文化不仅在国内外文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研究我国的社会发展史和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女娲文化,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一支,历数千年传承流变而至今不衰。而发掘、保护、传承女娲文化,对当今的意义来说,不但能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对国人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对远古先祖的崇敬之心,慎终追远地来纪念、祭祀。

因为,传承是最好的朝拜,朝拜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在涉县不但有上百处娲皇祠庙或遗迹,

而且还有很多特有的女娲、

石头和泥土崇拜现象,

以及众多的女娲神话故事。

千百年以来,

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

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多彩神秘的女娲文化,

在中国广大地区,

传播甚广,影响深远。

女娲文化,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一支,

历数千年传承流变而至今不衰。

从2003年起,涉县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女娲文化节、十一届女娲公祭大典,将女娲文化推向了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