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障碍

1.国外社会思潮的渗透与冲击

当前文化角逐在国际竞争中愈演愈烈,世界主要大国都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并高度重视本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和传播。如德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文化外交提升为其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英国在2006年阐述了其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打造英国领先的文化部门,通过这一领先地位以及英国独特文化价值合作伙伴优势,优化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重塑英国正面形象,以实现其对公共外交的影响。发达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持久投入和发力对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挑战,表现在:一方面,西方文化开始影响国内民众的价值观念,美剧、韩剧和英剧等成为各阶层追捧的热剧,美国好莱坞大片风靡国内影院,欧洲足球文化和美国篮球文化吸引着国内数亿的观众,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必然面对西方发达文化的竞争,而西方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攻城略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中华文化的国际空间。

2.文艺界本身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的建设曾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实际上,对于文化建设亦是如此,能否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取决于文艺理论界本身能否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文艺工作者道德、生活作风问题严重,创作水平不高且热衷于自我炒作、沽名钓誉,严重影响了文艺界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口碑;文艺作品的数量虽有大幅增加,但高质量作品比较少,“拿来主义”盛行,有的作品胡编乱造、低级媚俗,一味追求感官效果。因为作品数量成为评价一个文艺工作者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成为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核心指标,使得一些文艺工作者在物质主义的横流中迷失了前进方向。

3.政府主管部门的越位现象严重

文化不同于经济,资本和市场要素的结合能搞活经济,但不一定适用于文化。文化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并不是政府投入越多就会产出越多。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既需要政府的扶持,也需要政府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但现在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建设出现了越位管理,表现在:

(1)设置过多的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如开书店对于活跃文化市场是有意义的,但在现实操作中要办下正规的营业执照绝非易事,不但要找文化局、出版局办相关手续,还需要自费参加政府举办的培训班。

(2)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大多数研究课题的分配权,而研究人员为了申请到所需的研究经费,不得不在选题上迎合政府的偏好,这使得最终的研究成果单一,也导致某些基础研究缺乏相关经费支持。

(3)政府主导着对大多数文化成果的评价,因此,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能否获得相关领导的批示,成为文艺作品追求的重要目标。

4.市场经济冲击导致部分民众的审美出现异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扬善的文化,离不开与之相契合的读者和观众,它只有在与人民群众的交互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民众对文化不再感兴趣,认为欣赏文化“费钱耗时”,他们更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还有一些民众虽然有闲暇时间用于文化消费,但他们更偏好综艺娱乐、明星真人秀等快餐式文化,对宣扬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节目关注度不高,甚至在一些群体中嘲讽主流文化成为时尚。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国情国力》2016年第2期 张 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