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概况

摘要:该文旨在探讨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研究,介绍了幸福感与幸福指数的概念,着重论述了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状况与影响因素,以补充和丰富高校教师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 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指数(Happiness Index)就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该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心理学中,用主观幸福感来描述个体的幸福感受和体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对一些特定群体上,如大学生、教师、农民工等群体。幸福感指数,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注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指数,对于稳定高校教师队伍,保障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指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对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概述

1.1 主观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SWB)具有如下特点:(1)主观性,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满意度三个纬度。(3)相对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都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1.2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指数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指数,即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华东师范大学的肖杰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以自身的标准对从事的教师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南京师范大学的束从敏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的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无实现职业幸福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衡量。

(1)高校教师成长设定的目标能否实现。高校教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目标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如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职称晋升、教科研水平的提高等,高校教师在不断实现设定的目标中会有较强的体验幸福的感受。

(2)社会和公众的认同度。指的是对高校教师的包容和尊重程度,高校教师在社会浓厚的尊师氛围中会体验到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体验到从事这一职业的幸福感。

(3)高校教师成功感的实现。指的是师生情感关系和谐、高校教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可以闲暇式地学习研究等方面会给高校教师群体以更多的优越感,让高校教师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研究发展情况

国内关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指数的研究起步较晚。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研究结果呈增长之势

以“高校教师”和“主观幸福感”为关键词,通过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搜索发现29篇相关的文献,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度内容的筛选,得到21篇符合要求的论文。其中,2005年1篇,2006年1篇,2007年5篇,2008年3篇,2009年4篇,2010年4篇,2011年上半年3篇。其中,未包括硕士论文。

2.2 研究角度的多样化

对于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一般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性别、年龄、职务职称、收入水平、工作条件、学校管理、工作群体、自我实现、家庭婚姻、居住环境、心身状况、人格特征、学校类型、专业、生活事件、体育锻炼等。

2.3 研究工具使用的多样化

研究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基本都是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梳理,发现采用的问卷量表可分为三种:一是采用国外的量表,例如肖凌燕(2011)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及思考中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二是采用国内学者修订后的国外的量表,例如邱秀芳、刘兵(2010)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影响中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三是采用自制的量表,例如漆丽丽、吴卫青(2009)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度与分析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测度的调查问卷。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的研究基本主要是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是采用国外的或者改编自国外的,我国自编自制的很少。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对于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总体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却存在这一些分歧。

3.1 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影响

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影响不显著,公丕民、博世杰、李建伟、戴美琳(2008)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以收入为调节参数研究发现,较高收入和较低收入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10个纬度上均无显著的差异。与此相反,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影响显著,邱秀芳(2006)高校教师职称、月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交互作用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月收入的教师主观幸福感状况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教师的生活满意度随月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收入越高,心情越好,不论是女教师还是男教师,生活满意度都与收入状况显著正相关。其中,后者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研究结果的支持王陈(2005)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周末、陈江兵(2008)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但也有第三种研究看法,漆丽丽、吴卫青(2009)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量与分析,该研究认为,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教师幸福指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对于收入在4000以上的教师来说,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指数之间并非呈正比例关系。

3.2 不同职称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影响

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职称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没有显著影响,肖凌燕(2011)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及思考,研究发现,不同职称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上均未显出显著差异。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职称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显著影响,邱秀芳(2006)高校教师职称、月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交互作用分析,研究发现,不同职称的教师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的差别,教授和副教授的生活满意度都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助教的正性情感显著高于讲师和副教授。教授和副教授的负性情绪显著低于其他教师;毛荆利周末巢传宣章建明(2007)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周末

陈江兵(2008)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观幸福感职称差异的原因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漆丽丽、吴卫青(2009)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量与分析,研究认为,职称对教师的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师幸福感自本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教师幸福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测量工具的借鉴。开发及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缺乏完整性。现有教师幸福感的研究有两种趋势:从一般人的意义来考察教师幸福和从职业的角度来考察幸福,很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视角。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是作为一般人的幸福,一般人群幸福研究的结构应该适用教师这个群体;另一方面,教师幸福还应该具有教师这个群体的特性。已有的研究都没有区分这两个问题,更没有对二者关系的讨论。

(2)研究较多使用国外测量工具,其合理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并不能代替本土的研究。国内的教师幸福感量表的设计维度也不完全一致。目前看来还没有普遍认同的权威的测量工具。

(3)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变量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上,而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对教师幸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教师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未形成共识,影响因素作用于教师幸福感的关系机制都还需要深入研究。

(4)现在对于教师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教师的研究,而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则相对较少。

4.2 研究展望

教师幸福感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编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幸福感量表。其次,现在的研究都是“横断面式”的。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特定的几个因素来表达一个教师的全部幸福感,同时也不能简单地用对一个群体的测量来代表教师全体的幸福感,未来需要跨时间的纵向研究设计、交叉滞后调查设计来确定预测变量和被试变量之间可能出现的因果关系,更加深入研究教师幸福感的内部心理机制。

5 结语

主观幸福指数,是衡量个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对于建设好高校教师队伍,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关于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有争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