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的理性思考

【摘要】 审视高校教师师德,应以高校教师个体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基础,将其视为道德主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高校教师群体及个体在从事高校教师职业过程中行为、思想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人从事社会实践时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深刻剖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基础上,当代高校师德建设应从作为道德主体的高校教师本身出发,首先注重高校教师德性的建构;其次,应将高校教师德性与理性相结合;再次,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关键词】 高校教师;师德;德性;理性

什么是师德?当代社会我们为什么强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我国历来都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在师德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的负面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多原因的混合交叉使高校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现象。理性思考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对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师师德

教师职业的崇高性集中体现在了师德。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关于师德概念,学术界说法不一。王忠桥认为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整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刘文、王永章等认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2]李建华等认为“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3]李建军认为“师德,即教师道德,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理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调整自己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师德概念的界定,将教师置于教师职业的范畴内,更多的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而没有关注到教师个体作为道德主体对于师德的影响。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从事高等教育,如果说中小学教师是在“教书”,那么高校教师更加注重“育人”或者说“提升人”。高校教师作为道德的主体,他的思想道德境界会渗透到教师职业生涯当中。所以,我们审视高校教师师德时,应从高校教师个体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基础,将其视为道德主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高校教师群体及个体在从事高校教师职业过程中行为、思想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人从事社会实践时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师德并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它是变化的,但其发展始终围绕人性的发展,审视高校教师师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是审视教师的良心。

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他们的学识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师德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动力,不论是对高校教师、学生及高等教育本身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师德是教师立教之基和执教之本,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首先具有了好的师德,才能通过以身作则来实现言传身教,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取得培养学生的资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符合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生命价值;另一方面,师德的提升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成才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形成高校教育价值观念的核心,高尚的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持久的动力源泉。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目前我们一般称之为师德“失范”。“失范”一词,社会学认为,是指旧的规范被打破,新的规范尚未建立或者出现了新情况还没有与之匹配的规范的一种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范的状态[5]。当前高校师德中存在着信仰缺失,政治观念淡薄;淡漠奉献,功利倾向严重;崇尚自我,协作意识不强;学术腐败,治学态度不端正;责任缺位,育人意识淡化;自律不严,表率意识弱化等问题。[6]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屡屡出现,也让我们不断地在思考,作为高校教师,其素质与道德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德方面的滑坡必然会影响其整体发展,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题的普遍性,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如此严重。

首先,客观方面原因。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的负面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势必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外因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作为社会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及教育的不断国际化,西方文化价值对于我国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大量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我国的文化受到冲击,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提供给个人的选择机会和给与的回报不断增多,在谋利成为既合法又热门的时尚面前,一些人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在高等教育领域,在利益面前,一部分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师德失范问题突出。所以说,教师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我们也可以说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显现。

其次,高校教师主观方面原因。伦理学观点认为,人的本性趋向快乐。一切动物降生以后都依赖天生的本能趋乐避苦。因此,快乐是我们要追求而且应该追求的目的:快乐是至善。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发展的要求,也有逃避责任的动机和谋求个人利益的倾向。高校教师在面对快乐与痛苦时,与常人一样,也会趋利避害。出现师德失范的高校教师的主观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没有谨慎的选取快乐。”人在面对快乐与痛苦时,要首先清楚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值得选取的,也不是所有的痛苦都应该避免。有些快乐后面紧跟着痛苦,或者是快乐的消失。在欲望面前,人变得越来越脆弱,要想得到快乐,要么没有欲望,要么满足欲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高校教师作为道德主体,不满足于道德的价值及力量,最终选择满足自身欲望,导致产生思想及行为偏差。此时,人的理性表现在低级的本能中,没能战胜人的自然冲动。

再次,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原因,集中体现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首先,目前还没有制定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师德建设日标,没有从制度上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进行规范,现有的师德规范死板、僵硬。其次,师德建设没有从教师自身需要与发展为出发点,忽略教师作为道德主体的价值;再次,师德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单调、内容陈旧、手段呆板等问题,还没有建立一个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规范,师德工作制度多数流于空泛,缺乏清晰具体的切实措施和严格细密的规则;师德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违反师德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着执纪不严的现象。

三、当代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高校教师德性的建构

德性与“道德”、“伦理”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德性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其发展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充实自我,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7]高校教师德性是其在生活中谨慎、诚实和正直的产物。如果我们知道要追求和避免什么样的快乐,谨慎从事,就会有德性,就会遵守道德法规。德性或道德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德性或道德是达到快乐或精神宁静的一种手段。高校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如果想得到快乐与宁静,应注重自身德性的建构。

高校教师德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养成德性的过程。高校教师首先要讲自己置于教育生活,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不断养成教师的德性。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让我们明确了教师德性建构的基点——爱心与责任心。

高校教师的爱心首先是高校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要热爱自己培养的下一代。教师德性完善的程度决于教师对学生爱的程度,爱心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爱学生,就会促使高校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性,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教育生活,在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提升生命价值。高校教师在爱学生的前提下,还要有对学生负责的责任心。教师一旦接受学生,那么就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教育好,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懂得创造生活的下一代。

(二)高校教师将德性与理性相结合

德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方面,理性与理智是相联系的,如果说“德性”是“做人”的内在核心,让人活得“有感情”,那么“理性”是人们生活的技巧、手段、工具等,让人不那么意气用事。高校教师的德性与理性相结合是倡导高校教师的高尚德性应运用于教学生活实践当中。“德性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明智则提出达到目标的手段”[8]。近代英国的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取性的人类品质,拥有和践履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缺乏它,就使我们无从获得这些利益”[9]。其次,德性“不仅维持着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知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10]。人们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在实践着个体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要注重教师德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要学会用自己的德性去指引理性实践。柏拉图提出“善”的理念是一切理念中最高的理念,它不仅是具体的善的事物追求的目标,而且是所有理念的目标。当今社会利欲熏心,尤其是欲望、私心、邪念对高校教师的影响,常常使德性与理性相分离。高校教师要么空有慈悲心,失却教师权威;要么机械的教学,抑制学生个性成长。所以要注重用伦理智慧引导、调节理性智慧,注重高校教师的德性与理性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人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着眼点,同时,人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过程应该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人只有受过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提高人的价值的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创造力。高校教师师德之所以具有长久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从当下教师教育生活的实际出发,我们应不断满足和提升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感,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克服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物化倾向、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和实行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建设纯粹化师生关系等。[11]教师在工作中应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让工作充满探究,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应以人为本,考虑高校教师的需求与发展。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其次,营造和谐的社会与学校氛围。在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高校教师为本,努力形成尊师重教,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实施民主的教师管理体制,促进高校教师全面提升,努力创造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文明有序、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为高校师德建设营造社会及校园环境。再次,良好师德的形成不能仅依靠社会舆论、教师的良知和自律来实现,还必须依靠相关制度和加强管理来促进和维系,要从制度方面继续完善高校师德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及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忠桥.教师道德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

[2] 刘文、王永章.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育.2005.12:66-67.

[3] 李建华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7:17.

[4] 李建军.传统师德理论的教育实践及现代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2004.11:107-111.

[5] 盛荣.高校师德建设宜重视具体规范和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4, (12):26-28.

[6] 吴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及对策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8.

[7] 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89.

[8] [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4.

[9] [英]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241.

[10] [英]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277.

[11] 吴全华.教师教育生活幸福感的构成与满足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7.

作者简介

马小军,男,宁夏同心人,宁夏大学计划财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