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危机及其超越

摘要:高校德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危机日益凸显,受到了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用生态的观念和方法审视高校德育可以发现,高校德育内、外环境和自身都存在生态问题,并使得高校德育低效。所以,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对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态性危机;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8)03019910

一、生态的概念及高效德育的生态性危机

“生态”是生态学的观点,指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相互关联并良性互动、协调的状态,它关注个体调适及其对环境的依赖[1]。生态学在20世纪初成为一门学科,并在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发展迅速,此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被人们接受,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德育生态在中国受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已成为研究德育的重要方法论。高校德育生态是把高校德育看作生命个体,指高校德育自身不断调适,与社会、家庭、学校良性互动而形成的平衡、稳定、健康的状态[2]。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危机是指由于高校德育与其环境的生态链断裂,德育自身生态因子失衡,使其陷入危机状态,实际表现为高校德育的低效。高校德育要超越这种危机,一方面需要高校德育自身不断变化、调适,以适应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要为高校德育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研究高校德育生态问题,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高校“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日趋明显,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3]。高质量的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2016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17个省抽取了30 000多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报告显示:35.9%的大学生存在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追求物质金钱的现象;大学生知行不一问题突出,他们承认“诚信是做人之本”,但“考试作弊、抄袭剽窃”达36.3% ,“夸大贫困程度,骗取更多资助”达30.5%;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但“事不关己,高

高挂起”达47.1%;在同时进行的全国“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中,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大学生在“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法制和纪律观念”等方面表现“比较弱”或“非常弱”[4]。高校德育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主要渠道,國家对高校“立德树人”十分重视,在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上不断加强,高校德育实效却不尽人意。造成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比较复杂,笔者拟从德育生态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德育所处的环境和德育自身的生态平衡,反思高校德育的低效,提出构建德育生态的路径,超越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危机,以期与读者共同关注高校德育活动,推进高校德育改革,提高德育实效,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推进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落地落实。

二、高校德育生态性危机的表现

为了以生态观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进行系统的诊断,笔者于2016年在全国19所高校面向学生和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所涉及高校兼顾地域差别、部属与地方、文理工、综合和艺术等类别,参与问卷和谈话的学生兼顾城市、农村、男女、年级、专业的不同,参与问卷和访谈的教师考虑年龄、职称、性别等因素。此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1 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71份;发放教师(思政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召开座谈会12场,个别访谈79人。分析调查结果和谈话记录发现,当前高校德育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高校德育与内、外环境的链接断裂和高校德育生态因子失衡。

(一)高校德育与环境的生态链接断裂

1.高校德育与实际问题的链接断裂

国内外研究表明,德育环境对德育效果影响十分明显,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德育效果有较好的巩固强化作用,而较差的德育环境对德育效果的削减明显[5]。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通过社会的教化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行,个人的道德养成过程其实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所以,社会教化是个人道德养成,固化德育成果的关键。当前,高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链接断裂表现为二个方面:(1)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消减高校德育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还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加上各领域制度的滞后、不健全和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行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商品交换原则对人们思想观念的侵蚀[6],社会上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行为时有出现,社会风气不尽如意,社会道德总体滑坡,对高校德育冲击较大[7]。大学生在高校所学的道德知识是教材规定的知识,高校给大学生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状态,学生一旦接触、了解社会,发现老师所讲的道德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反差,所学的道德知识就会被道德滑坡的社会大熔炉融化,高校德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2)高校德育封闭保守。面对社会现实与理想道德的反差,高校德育没有积极行动,没有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和回应,而是继续开展道德蓝图描绘,封闭的高校德育没有回答学生的疑惑,高校德育就不能入眼、入心,导致高校德育低效。

2.家庭道德与高校德育的链接断裂

在高校德育的外部环境中,家庭是影响高校德育效果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骆风先生的调查报告

《造就卓越人才——北京高校博士生家庭教育探析》表明,父母文化知识的多少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而父母的人格特点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影响却十分明显[8],由此就可见,家庭的道德水平对其成员的道德养成影响十分重要。当前,一方面,家庭过度依赖高校。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到高校就不问不管,不与学校主动沟通,认为孩子到了高校就一切都是学校的事,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质疑学校已成为习惯。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社会深层变革的今天,经济转型导致文化重构,家庭道德也出现了危机,家庭成员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孝道丧失、家庭暴力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已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家校互动。大多数高校没有主动与家庭联系沟通的意识,家校互动差,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道德成长背景,不知道学生的个体道德缺陷和个体道德需求,道德教育缺乏个性发展指导,而是用千篇一律的方法灌输道德知识,造成高校德育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