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091-02

作者简介:王刚(1980-),男,甘肃临洮人,新疆师范大学2006级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助教,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睡,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根据2005年,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05方案)的通知精神,由原来的“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但它不是这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一门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它与另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1 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1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为学生深入学习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更有效好地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法律修养基础。

2.2 课程教学内容

(1)大学生活的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包括教材中“绪论”的内容,首先,讲解大学生这个人生发展的机关报阶段,帮助大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和体悟大学精神,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再次,讲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提高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深刻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与法律基础谭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且从大学生入校以后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大学生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的转变,并且从大学生入校以后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大学生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本门课程的起点。

(2)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包括“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主要论述理想和信念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在人生发展过程的作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转向社会层面,论述社会理想和信念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论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解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不断从中华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吸取精神动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理解和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新的民族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要论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三章以个体内在的精神支柱构建为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传统,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特点,做工忠诚的爱国者,并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和建构的高度,帮助大学生构建整个一生发展的精神支柱,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到最高境界。

(3)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主要论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特点和功能,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的关系,提炼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论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和着力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提升自己道德的层次,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第五章,遵守社会道德,维护公共秩序”,主要论述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循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主要论述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结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讲解爱情与人生,婚姻与家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这三章以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的品质上,不断提升个体道德境界,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4)大学生的法律修养:主要包括:“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主要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渊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主要论述我国宪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宪法的本质和特征,我国政治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还论述我国行政、民商、经济及形势法律制度,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调节的主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和掌握法律武器。此外,还论述我国行政、民事、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及仲裁和调节制度,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正确的法律程序处理法律关系,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这两章,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一般特点到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制度再到社会主义法律诉讼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进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过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足,教师上课“满堂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观念较为普遍,这些都很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教学效果,突出“求实、改革、创新”的特点,具体措施如下:

3.1 改革教学过程中,实现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与学之间的刻板性,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才能达到较好教育效果。把握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让形式与政策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渗透到教学之中。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揭示出起原因,增强教学的原则性。二要做到“三多”,即多给学生一点参与教学的时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多给学生的一些表现整体素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性。

3.2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一个重点,三个改变,三个切忌”为理念。一个重点,指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感兴趣的话题。“三个改变,三个切忌”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传递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模式转变,但切忌“以学生为主体”就等同于让教师当“配角”;以“课内”加“课外”向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但切忌以“课内”加“课外”就等同于以理论与实际想结合;以“满堂灌”式的“空洞说教”式灌输向“灌输艺术、方法和水平”上转变,但切忌摒弃“满堂灌”就等同于不要“灌输”。

3.3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

(1)要规模性教育与常规性教育相结合。规模性教育能够产生轰动效应、集中效应,能够有效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规范性教育要搞但主要是常规性教育,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等,做好常规性教育工作。

(2)要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到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拆算成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四要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相结合。

(3)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引导学生参与公共教学实践,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访问,让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要课堂教学与课外谈论、交流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配合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讨论方式有师生对话,课前拟定正反议题,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抓重大节目,纪念日,时间发生时机,开座谈会,研讨会。

(5)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外教育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保时不足,实现多模式教学有效方式,其一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其二要发挥校园新闻媒体作用,如校报、广播台、网站、宣传栏等。

3.4 改革教学手段,实现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话”转变。通过对我院调查,得知“枯燥”“单调”“呆板”等往往是学生不喜欢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原因,同时,发现到学生对声音画面,文字等形象性多媒体诸类东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影视音像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同时还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到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直观、形象、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200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2005

[3] 罗洪铁,张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