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明显,尽管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选择自我创业的人数相对增加,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由于政府与高校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大学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不足,对创新创业了解不够,欠缺到乡村就业与创业的动力。文章通过总结近两年在广州市大埔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提出高校承担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政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参与融合建设,企业为融合发展搭建桥梁,以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美丽乡村 创新创业 美术与设计

[作者简介]滕珍珍(1983- ),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廣州松田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GZYB8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1-0086-06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

近年来,网络大数据不断更新着每年最难就业的专业和专业大类,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也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个别专业的学生由于有着较强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自我创业的人相较多些,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匮乏

美丽乡村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但教育、文化、医疗、环境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因规划设计人员普遍匮乏,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节,特别是县、乡都缺乏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导致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农村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形成。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二、美丽乡村无法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与高校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21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自上而下不断推出选聘选调、三支一扶、返乡创业、西部支教等政策措施,期望通过政策引导破解当时已经显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困局。虽然每年都按时按量输送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但服务期满后真正留在农村就业创业的人寥寥无几。据胡葆华2011年对福建省霞浦县的调研,霞浦青年学生返乡意愿不强,仅有10%的学生选择愿意回霞浦工作;而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到农村的大学生仅有不到2%选择服务期满后留在乡村创业,“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的大学生也只有不到3%的大学生愿意服务期满后留下创业,“燎原计划”的31名大学生志愿者中没有一人选择服务期结束后留在当地农村就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只是推出政策引导、号召和给予优惠措施,各大高校也只是根据政策指示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计划,两者并没有深入地沟通与实践,没有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二)大学生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创新创业的认知情况不理想

2017年1月,本课题组成员对广东省内10多所高校的20多个专业就美丽乡村建设、是否愿意到乡村就业和创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情况等问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收到有效调查问卷405份。从这些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创新创业的认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不足。对于“你听说过美丽乡村建设吗?”,有44%的大学生回答“有”,有33%的大学生回答“有听说过,但是没有具体了解”,有2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这说明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政策、社会的发展关心不够,特别是对农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不够关注。即便有44%的人选择有听说过美丽乡村建设,但对于接下来的问题“你所知道的美丽乡村有哪些?”,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均不准确,有回答“大理、广西、汕头、雷州”等大地域名称的,也有回答“乌镇、婺源、信宜”等小城镇名称的,也有些直接回答“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大多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认识不足,更不清楚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及过程,也就无法了解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创业机会。

2.对创新创业了解不够。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概念后,教育部根据总体部署与安排,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有11%的受访学生在回答“你的学校有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吗?”时选择“没有”,还有26%的学生选择“没了解过”。这说明部分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概念和内涵还不了解,就业思维还停留在“毕业—就业”的模式上,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不足。而在选择“有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的63%的学生中,也不能保证真的都对创新创业非常了解,更不用说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了。

3.欠缺到乡村就业与创业的动力。当代人对于乡村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落后、贫穷、不整洁、卫生条件差等概念中,所以很难让大学生就乡村与创新创业进行联想和结合。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问及“大学毕业后你愿意去乡村工作吗?”时,只有57人给了肯定的回答,占总人数的14%,而“毕业后你愿意到乡村进行创业吗?”则有69人选择愿意,占总人数的17%。所以,在目前乡村现状依旧的情况下,吸引大学生到当地去就业和创业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这一内涵建设上却比较匮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有利于解决乡村建设内涵不足的状况,让乡村特色文化得以传承。目前,我国大部分美丽乡村建设都与休闲旅游景区相结合,但大都面临着特产无特色、产品无新意的问题。而美术与设计专业方面的大学生在设计与创新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在旅游产品设计、环境美化、文化传承方面有所创新,不仅可以做大购物市场,给景区带来相当大的收益,还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以美术与设计类专业为案例,带领广州松田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艺术系的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圍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实践中探索大学生参与建设人文美、内涵美的美丽乡村特色道路的经验。在大学生活的起点位开始引导和宣传乡村就业与创业的观念,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一)大埔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2014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农业部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十大建设模式,张香玉在会议上说,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蕴含着四种美的底蕴,分别是生活美、人文美、环境美、产业美,而这四美可作为一种象征,能够为中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2013年,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围村成为广州市第二批美丽乡村试点村,经过两年的建设,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绿色村庄”“广东省文明村”“广州市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多个称号。2015年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后,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有示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休闲旅游、乡村美化、生态保护、农耕体验、特色纪念品、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内涵型美丽乡村,成为辖区政府、投资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美术与设计类专业在大埔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过程

美术与设计类专业包含了绘画、雕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专业。这些专业有陶冶情操的纯粹绘画艺术,也有实用性的各类设计专业。虽然这些专业大部分可以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但要引导学生去乡村就业与创业困难重重,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将一些对口专业引入美丽乡村建设中。

1.建立校政企合作机制。2015年6月,学院与广州市增城市增江街大埔围村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正式挂牌“广州松田职业学院教学实习基地”。2015年9月,艺术系与进驻大埔围村开发的广州市小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微旅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与广州市小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共同开发大埔围美丽乡村项目,共同提升大埔围文化、艺术氛围、打造特色旅游纪念品等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大埔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学院利用不同的专业优势,与当地政府及进驻企业共同努力,正积极探索一条“政府+高校+公司+农户”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校内课程体系建设。在校内建立与美丽乡村建设对接的工作室,成立了“艺耒手工创意坊”和“红屋影像工作室”,前者主要对接亲子美育教育、特色纪念品开发、墙绘设计、传统手工艺术体验和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开发等内容,后者主要负责广告宣传、网络推广、包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两个工作室分别按教师的专长安排其负责一部分内容,从策划方案到施工及完成,全程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跟上述校企合作企业、大埔围所在地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在必要时邀请他们为学生做讲座和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同时,把项目化教学落实到课堂。工作室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而且人数较少,主要挑选的是专业水平较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好的学生,但鉴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不可能全部完成整个项目,所以将这些内容转变成课堂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经过反复的讨论方案、修改方案、定稿等训练以后,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即使有些学生的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但他们实践了整个项目的流程,更了解了美丽乡村建设与自己专业可能的对接口。此外,部分有胜任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被推荐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解决了校内教学内容老旧化、教学方法程式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等问题,而且由于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中以及工作室工作中有了经验,工作得心应手,企业也非常满意,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3.校政企有效沟通与合作。在校政企合作中,政府通常只是在宏观上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引导,而非实际参与合作过程。但是,在大埔围美丽乡村建设中,这种合作已经上升至另一种高度。政府不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还经常派专人来了解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并将这些创业的事迹和特色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到目前为止,大埔围村已经成立了“创客驿站”“派艺术空间”“幸福花圃”“小耒手工创意坊”“木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多家大学生返乡创业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正在逐步形成文化艺术气氛浓厚的乡村环境。同时,政府还组织专门人员与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2016年11月,增江街道办事处联合增城区团委与广州市小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共同策划和设计的“‘起舞醉蝶花,最美大埔围’增城青年原创微拍大赛”,以摄影大赛、绘画大赛和微电影大赛的形式,在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中宣传大埔围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让更多的青年和大学生了解当下乡村的发展现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本次大赛吸引了近500人报名,其中在校大学生近420人。在此次比赛中,政府不仅在资金、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还主动联系区团委在各个高校进行宣传与组织,并且组织专人随时与企业、高校进行沟通,利用当地高校的人才、知识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增江街道办事处正积极推进“增城高校联盟”的成立与组建工作,大埔围村委会、广州市小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微旅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正在与增城地区的各大高校就专业对接、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希望能与各大高校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启示

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和建设完成后的美丽乡村都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不管是选择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的大学生,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在乡村开创一片新天地。因此,将城市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大学生引导到乡村就业创业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不但可以给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能缓解就业压力。而要将大学生引入乡村并有效地创新创业,就必须完善以高校为主导、校政企相结合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早些年在国内就已提出,但在合作过程中却因联系松散而未形成合力,导致合作效果甚微。“大学—产业—政府”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在此模型的作用下,大学、产业和政府建立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要想三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必须加强大学、企业和政府的联系与合作,各司其职,相互促进。

(一)高校承担融合发展的主導作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家庭对子女就业有着较高的期待,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存在很大的误区,大部分毕业生趋向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就连创业也想在大城市开展。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涉及“去乡村进行就业或创业”的问题时,14%~17%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1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 而绝大部分选择“看情况”,可见大学生对乡村就业、创业持观望态度。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乡村采风、游学、参观乡办村办企业等方式,引导他们对当下乡村,特别是“美丽乡村”的重新认识,逐步改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观念。同时,只有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2.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体系。虽然2015年以后很多高校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创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由于没有多少可借鉴的成熟案例,大部分都处于摸索和试探阶段,在学科教育体系、师资力量配套、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让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大部分选择创新创业的学生均有相关的个人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有助于他们承担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但是,由于高校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等限制,很多学生的个人兴趣往往被抹杀。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有效识别、引导和培养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机制,并尽可能地围绕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并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其次,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因此要建立一支由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传统工艺人等组成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队伍相互配合,从而保证师资的多元性,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合力。

3.积极开拓乡村企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高校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时,大部分还是会考虑到企业的知名度、便利性和可合作性,除了有些跟农学、畜牧学相关的专业外,往往很难考虑与乡村企业或者有乡村业务的企业进行合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倾斜,乡村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正是因为乡村还处于发展期,所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乡村与“互联网+”、乡村与民宿、乡村与休闲农业、乡村与农耕体验等项目正在各个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必将给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很好的机会。因此,高校应主动积极地开拓乡村企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二)政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参与融合建设

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必须努力改变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关于“去乡村工作最吸引你的是?”,有223人回答是“乡村空气好”,还有141的人回答“乡村目前人才比较缺乏,发展前景好”。选择这两项答案的约占90%,这说明目前部分大学生知道乡村是比较缺乏人才的,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但他们还是更在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因此,政府除了加大投入搞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搞好乡村的环境卫生建设,以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就业与创业。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除了努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来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外,还要真正参与到二者的融合发展中来。特别是基层政府,它是协调高校和乡村企业顺利有效衔接的黏合剂。政府的号召力与宣传力能够促进高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以“区域型高校联盟”为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基地,深化与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使高校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将各个高校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还要积极招商引资,将市场资源引入到乡村,扩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空间。

(三)企业为融合发展搭建沟通桥梁

如前所述,政府不可能完全与高校形成直接细致的合作,那么被政府招商引资进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企业便能在当中充当桥梁作用。企业不仅可以带来资本,更能传递市场信息,接纳大学生体验工作流程与创新实践。而大学生具有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精神,能够较快接受新事物。但是,大部分企业是逐利而行的,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弱,企业不愿意引入实习生或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践与创业就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相关企业要加大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岗位。比如,广州市小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手工陶艺、石湾公仔、木刻等非遗文化展示项目,在这些项目的经营过程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非常多的岗位。在与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合作的近两年里,该公司的亲子美育教育、手工体验等项目接待多名学生进行实践和实习,为大学生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窗口,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对于乡村就业创业的观念正在逐步改变。

文章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总结了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经验,但各个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式不一,特别是与乡村建设不太符合的专业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各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借助区域内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探索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葆华.返乡创业:基于新型农民培育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路径[D/OL].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2017-04-03].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89-1011164548.htm.

[2]许增谋.广东增城霞迳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OL].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4[2017-04-03].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347-1015331798.htm.

[3]包水梅 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

[4]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