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具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中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包括专任教师的数量和学历与学生培养需求不匹配,教学任务繁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激勵机制不完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学习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对此,文章提出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策略: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政策及制度,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层面,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培养“双能型”教师;学校层面,多举措完善管理、服务和考核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教师层面,树立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教师发展 “重科研、轻教学”

[作者简介]王佳丽(1981- ),女,辽宁康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讲师,硕士。(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3-0073-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和大众化,如何培养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富有特色且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应用型高校,不在于其大的办学规模和先进的教学硬件设置,而在于其拥有的高水平的教师。应用型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战略性主导地位。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着力培养适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是指应用型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或者再教育,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支撑和较强的学术支撑。本质上讲,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旨在为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生产力。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具有较宽泛的范畴,不仅包括教师学科专业、职能、组织、研究、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教师的对外发展,如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等。

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强化应用型专业水平,其专业化发展要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其二,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且实时调整研究方向以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以及岗位等变动的需求,特别是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其三,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不断革新教学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四,明确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应用型培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做好各类教学工作,服务学生发展。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专任教师的数量和学历与学生培养需求不匹配,教学任务繁重

一方面,专任教师配比不足的矛盾凸显。随着应用型高校的不断扩建和扩招,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在校生人数激增,使得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出现了数量缺口,主要表现为师生比偏高。虽然应用型高校人事部门一直在招聘教师,以补充教师队伍数量,但依然与国家规定的师生配比标准相去甚远,导致在校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目前,达到应用型高校办学条件标准的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数量配比严重不足,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过大,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较少,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应用型高校是新创建的,办学条件不完善,人事待遇较低,且受办学地理位置偏远、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等的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即使引进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但也难逃“过路客”的尴尬局面,这势必导致教师发展缺少专业带头人,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适当的教师流动有利于淘汰不合格教师,不断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但教师流动率过高将不利于师资队伍核心力的凝聚,不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大,每年都有向外流动的教师,每学期的离职率较高,这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或转型、或升格、或合并而来的,师资队伍还保留着以往的人员结构,与学校发展现状脱节。部分应用型高校为了扩充师资队伍,引进了很多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富有朝气,头脑灵活,工作热情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学术研究能力不强。目前,应用型高校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强的教授或副教授,缺乏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校发展。同时,应用型高校有效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完善。长期以来人事制度上“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然严重存在,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发展缺乏动力。

(四)“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

目前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突出,在高校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过程中,过度看重论文、著作、项目和专利数量,教学业绩已不是考核的关键。这种“科研至上”“学术至上”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应用型高校与其他类型的院校在本质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特殊性就在于“应用型”的定位,因此应用型高校应注重教师将理论科研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科研至上”的评价系统,就不能够突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可操作性特性,也就不能促进教师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教师自身学习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

很多应用型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且自身知识面偏窄、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外语水平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差。部分应用型高校教师还未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擅长于实施理论性教学,缺乏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经验;过于注重围绕课本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缺少验证性实验拓展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性记忆,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强化。

三、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策略

(一)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政策及制度,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财政扶持。当前,一些应用型高校之所以陷入“难以引进高层型人才和科研转化项目难以推进”等困境,就在于缺少对教师发展的持续性的资金投入,这势必阻碍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应用型高校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特别是在对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创新科研项目上进行专项教育教学资金倾斜。同时,可以将学校第三产业所获得收入的部分比例用于支持教师的科研研究。第二,完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师工作导向的风向标。要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质量的考评,注重对教师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的考评。同时,在建立评价机制时,要改变以往教育主管部门单一评价的方式,开展多元化评价,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把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权力下放给应用型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只发挥整体监督协调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应用型高校从本校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从而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会层面: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双师型”教师

社会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可以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应用型高校要以企业发展方向和岗位调整需求为依托,积极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并将企业中专业技术过硬、业务综合素养高的骨干技术人员吸纳到教师队伍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样不仅可以为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注入鲜活动力,优化教师结构,还可以满足学校的教育需要,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来自现场的实践知识,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要鼓励应用型高校教师进入社会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以此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将所观、所学、所感、所悟、所思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建立科研成果应用实践基地。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同时使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才。因此,要有效整合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有效资源,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这有利于为教师的教学研究以及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促使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性教学水平,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产生经济效益,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三)學校层面:多举措完善管理、服务和考核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

第一,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为了便于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管理和服务,设置了一些专门的部门和岗位,但这些部门和岗位往往与某些行政部门和岗位交织在一起,职能界限和职责分工模糊,干扰了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限制了教师发展。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立专门性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如“教师职业规划发展中心”“教师学术拓展中心”“教师成果转化研究中心”“教师技能提升中心”等。通过这些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可以整合、优化学校各个部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教学条件和稳定的内部运作机制。第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针对教师发展,应用型高校要做好职前、职中、职后的培训和学习,聘请一些在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创新性研究的专家入驻学校,并通过专业教学讲座、探讨会和交流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引导;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种外派学习和社会调查研究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让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取前沿学科知识,获取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第三,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位考核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方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教学成果斐然的教师,要敢于打破旧有的制度限制,给予其职称岗位提前晋级的奖励;对于不符合应用型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师,要予以调离或转岗等处理。同时,要制定优惠的就业政策、生活福利,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有效促进教师发展,最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师层面:树立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第一,立德树人,德行修身。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不断反思和规范自身的言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切教学实践活动做起,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第二,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应用人才需求的维度和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规划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强化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促进自身职业专业化、教学专业化和学术研究专业化,满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需求。第三,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除了必须承担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般义务外,还要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等基本职责。可见,为了更好地践行教师职责,履行教师义务,要把终身学习视为始终践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导向,积极关注当前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专业化信息资源,拓展自我学习的范围和思维。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拘于以往的形式和习惯,树立创新意识,从不同的视角寻求与其他专业相契合的结合点,形成学科交叉与融合,拓宽自己的专业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李欢.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唐忠,杨宁,陈春莲,等.应用型高校教师多维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透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奚昕.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实证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4(1).

[4]金利.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OL].成都:西南大学,2014[2016-12-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5&filename=1014258751.nh&v=MDE0NTh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MmZZdWRwRnlyZ1VicktWRjI2R3JH

OUZ0YkpycEViUEk=.

[5]贾长胜,张爱珠,阎满富,等.“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高校教师模式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