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第一课堂中德育工作的探索研究

摘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德育课程,关键在于各专业教学环节中德育教育的全面深入覆盖、高校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全员参与这两个方面工作的落实和到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教师在第一课堂,即在各专业教学环节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吸引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方法探索。

关键词:德育工作 第一课堂 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27-02

1 研究缘起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对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1.1 何为第一课堂的德育工作

本文中的第一课堂非家庭教育,而是教师以集体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但是除了“思修”、“毛概”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所进行的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培训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上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堂德育教育的功能,以达到“教书(专业知识)”和“育人(德育教育)”的双重效果和目的。

1.2 第一课堂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教育全面发展的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是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器;德育是学生丰富个体精神、提升个人境界的重要手段;德育更是帮助学生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使人能“群”的重要途径。

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内部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也要具有系统观念,不能仅局限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它需要所有第一课堂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担当。失去其他专业教师的合作,专门德育课是苍白的、无力的。

1.3 目前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中教师进行第一课堂德育工作的现状普遍为: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而不愿承担相应的育人责任,其结果是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书袋子”,却没有塑造出全面发展、人格健康的人。在每年的考研复试和面试阶段,各大高校都会“刷”掉一部分落选者,其中不乏有考研分数很高的“学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复试和面试过程中未表现出与之相应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素质与修养、心理素质等。

在观念上,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理念是普遍认同的;在实践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却是德育的真实存在状态。在科技理性和功利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人们思维取向、就业压力和应试教育支配教育实践的背景下,德育被边缘化了。

1.4 教学与德育需要融合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在教学中不进行德育工作,则脱离了教书育人最本质的目的;而单纯枯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不愿接受和反感的情绪。我国也早就有“文以载道”、“德性资于学问”之说,早已认识到学问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

课堂上的教书与德育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本身的目的,即“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来“传道”,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

2 发挥第一课堂教学德育功能的意义

2.1 可以使德育效果最大化

目前各高校强调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原先单一的育人模式,使学生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走出校门的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人格协调、全面发展的人。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一个教师必须这样来教育学生,即:使他学会懂得他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社会发展正走向和应走向哪里去。”特别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发挥专业课堂的德育功能犹显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导向的价值体系,它自身有丰富的内涵和严密的逻辑性,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文化性。单纯的概念体系灌输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它需要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德育工作融入教学并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德育功能,使得学生的道德成长有了文化和认知基础,使德育工作者有了抓手和平台,避免使德育工作落入俗套,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2.2 为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德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有思维的参与,它还是一个情感过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恰当的将培养兴趣、发展能力、获取知识以及思想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知识的传递教学生学会做人。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通过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供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3 鼓励和吸引教师在第一课堂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初探

3.1 加强师德建设,发展教师德育专业化

高校教师在道德、文化以及能力素养上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教师不仅应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文化底蕴,也应自然诚实、乐观自信、充满热情,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品格。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充满着人格魅力;只有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教出富有人格魅力、品格高尚的学生。师德是教育之魂,没有高尚的师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不会有效发挥其德育功能,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学校应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各种进修和培训学习的机会,使每一位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品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德育专业知识,掌握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规律和原理;具有以德育人的技能技巧,主要指沟通心灵的技巧、交流的技巧、排解冲突的技巧、心理辅导的技巧等等。专业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自身的道德规范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专业+德育”教学模式。

3.2 形成“全员育人”德育工作网络

从大的方面说,人存在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人也正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关系的影响下完成社会化和道德的发展。从学校内部来说,我们就必须形成“全员育人”德育网络。有效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就需要学校每门课程、每位教师都承担起德育责任,要求各任课教师加强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甚至学生家长的联系和协作。这样就可以形成全员参与的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就可以保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师授课时如果发现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神情恍惚涣散,或明显表现出沮丧的情感,则需要及时把情况反馈给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目前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在1∶200左右,辅导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平时更关注的是表现突出、贡献突出以及各种问题最多的学生,对于成绩在中游,同时不怎么参与学生活动的学生缺少关注,这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问题也很难察觉。通过任课教师的情况反馈,可以及时察觉哪些学生最近可能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如果遇到生活、情感等问题,辅导员可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和心理方面的疏导;如果遇到就业和职业规划等问题,班主任可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等对其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

3.3 建立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评价机制

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人们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有效的行为评价机制。

3.3.1 把德育工作列入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课堂开展德育工作成功与否最明显的反馈就是学生的评价,如果一个教师可以以身作则、认真授课,并能关心学生、向学生宣扬正能量,在授课当中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么学生对他肯定是尊重和爱戴的,学生也是喜欢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的。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该名教师的德育工作也是存在问题的。

要在每学期末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将教师的亲和力、个人文化修养以及是否对课堂教学任务认真负责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调查学生是否在本门课程真正有所收获。

3.3.2 把德育工作情况列入查课内容

学校要把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教案检查中,要着重检查教师教案中的德育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在听课评课中注意德育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要检查教师对于本门课程的授课完成情况,是否有应付工作、照本宣科地读PPT等行为;要观察学生是否存在大量的逃课、迟到早退、上课纪律散漫的情况;要考察任课教师是否为人师表、关心学生,以自身的优秀品德和做人做事的标准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3.4 吸引教师参与第一课堂德育工作的政策

3.4.1 核算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工作量,作为教师年终绩效奖励的指标之一

对于在授课时能够做到精心准备、认真备课,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为影响学生的,并且在学生中有良好口碑的教师,在年终绩效考核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在授课过程中应付工作,甚至对学生宣扬不良思想的教师,经审查核实后,扣除其一定数量的绩效津贴。

在实施奖惩的政策时,要依托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考察机制,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指标,以查课的结果作为奖惩依据,按照学生的“好评”比例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和惩罚。例如:如果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中不能认真备课,而是应付完成课程任务,有照本宣科地读ppt等行为,经查课核实后,扣除该名教师一定数量的年终绩效津贴。

3.4.2 设立关于优秀师德教师的荣誉奖励,将德育工作的质量作为教师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学校应设立诸如师德先进个人等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用于鼓励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者,树立优秀榜样,以引导其他教师更多地参与德育工作。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为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我爱我师”先进德育工作者的评选和表彰,该活动由学院的学生会主办,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学生群体中广泛调查,最终由学生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将会在学院内公示,并在学院的毕业晚会或毕业典礼上受到表彰。对于其他类型的评奖评优,也应将教师的德育工作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3.4.3 将教师师德情况作为职称评聘时的参考条件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拥有博学的专业知识和精深的学术水平以外,也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优秀的师德。教师在职称评聘时不能仅仅看重学术科研成果以及授课的课时数量和质量,还应综合考察教师在授课时的表现,对于师德表现优秀、深受学生爱戴,或者获得过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时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法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培养健全人格和优秀品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建立第一课堂的德育工作考察机制和奖惩措施,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并在核算绩效、评奖评优、职称评聘时着重考虑其德育工作情况,以期能对广大教师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使他们正确认识第一课堂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认真准备、积极实践,努力使第一课堂上的德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课程的教育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53-55.

[2]常秀云.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