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课堂交往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 要]新疆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取得了丰硕成果, 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知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很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对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往往是各管一段,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主要是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持续提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深造。因此,本文提出了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课堂有效性交往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课堂交往,研究

中图分类号:H102

基金项目:昌吉学院研究生启动基金项目(2012SSQD008)

一、引言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课堂交往环境和汉语课堂交往行为的合作现状对有效汉语课堂交往的现状和策略问题作些探讨。

二、教学环境方面

(一)保持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

在汉语教学中,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学习主动的有利环境,是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标志。保证汉语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是保证汉语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

1、合理的布局。汉语课堂结构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开头”、“结尾”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固然很重要,然而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也不容忽视。汉语教师应重视教学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教学环节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做到从一个环节自然的引入到另一个环节,体现出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始终都感到课堂教学充满着吸引力。

2、饱满的情绪。作为一个大学汉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修养,要有热心、耐心和信心。在课堂上善于控制、掌握自己的情绪,并能使饱满的情绪贯彻始终。

3、讲究的课堂语言。汉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为汉语教学目的服务的。课堂语言既有别于开会发言,同时又不同于课下的随意交谈。它要求周密的考虑、精心的设计,除了一般要求的重点突出、语言规范、层次鲜明等以外,还应该注意体现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特点,吐字需清晰,语速需适中,重点部分需要放慢语速并且重复几遍。如果大部分学生仍不理解,需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

(二)对于汉语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 ,增加师生的直接交往。在汉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汉语教学方式的否定。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将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在实际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应辅助一定的黑板板书,根据学生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增进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控制进度,随机应变,循循诱导。

2、汉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丰富多媒体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如:可以通过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教学是一种既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又可以充分激发师生自主交往的一种教学形式。视频案例将不同的汉语教学内容用形象的表演反映抽象、复杂的语言问题。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够充分传达语言教学意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言积极性,并增进师生的交往。

三、学生方面

(一)关注群体凝聚力

有研究表明,凝聚力强的班集体能使学生们内心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有易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因而在平时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有意识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契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以期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凝聚力。

另外,我们发现汉语教师如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上保持共同的认识,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所以,汉语教师只要做到循循善诱,很容易就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很多方面达成心理共识,进而形成某种牢固的群体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不仅能够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内部产生相互理解、接纳以及信任的心理气氛,同时也有助于汉语课堂的组织教学。

(二)倡导课堂学习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学习理论倡导者提倡在课堂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因为这种学习形式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组内的合作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与此同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现,高度的互动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分组活动”这种合作互动形式非常适合于汉语口语教学。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汉语口语课程,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以真实的语言素材,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加重视语言功能的体现和语义协商的过程和价值,真正的做到使用所学的语言。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真实语言环境训练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的分组合作形式又一下几种:

1、角色扮演:角色少,且时间相对较短的情景对话练习。如“说话要切合语境”、“朗读训练”、“交流与劝说”;

2、真实模拟:创设模拟语言及心理环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使用汉语应对实际交流的模拟训练。如“模拟面试”;

3、短剧或配音:角色较多,且时间相对较长的短剧表演,其脚本既可以采用经典戏剧文本片段,也可自编;模仿经典配音或为精彩体育赛事片段配音解说。如“短剧表演”、“配音练习”、“体育解说”;

4、语言游戏:以锻炼学生思维敏捷度、语言组织能力、听辨能力为主的集体游戏;如“连词成文”;

5、分组辩论:以小组为单位的论辩练习,注重所有学生的实际参与。如“辩论实练”等。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组织汉语教学仅仅落实在活动的设计和对相互合作的鼓励上还不够,适当地引入竞争可使之锦上添花。

(三)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汉语学习中,汉语教师要使每个学生处于紧张的思维当中,让学生个个都有事可做,不给予分心的机会。其次,学生还应该养成主动积极、大胆开口,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再次,学生还应养成改正自己错误的良好习惯。汉语教师在课后,书面口头都应该要求学生改正自己的和同学们的说写错误,从而,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开动脑筋。最后,学生还应该养成每天课后自觉复习及朗读、背诵、记忆的学习习惯。学一点,会一点,记住一点,才会逐步提高对汉语的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磨练、汉语教师的循循诱导及学生的坚强意志。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尽早开始,从易处着手,严格要求。只有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教学的质量才会相应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吐尔地•卡尤木.浅谈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

[2]崔静,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育[J].语言与翻译,2012

[3]胡淑文,有效课堂交往策略之我见[J].宁夏教育,2004

作者简介:马媛(1984- ),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研究方向:双语教育、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