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是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摘要]当前,建立怎样的模式来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改革探索的核心问题和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是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学合作 创新 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

[作者简介]刘智英(1975-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上海20024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研究”(项目编号:B0626)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为刘智英。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57-02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创新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内涵和标志。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含量,关键在于人才。而担负着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把生产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創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

产学合作教育是由Cooperative Education(直译为“合作教育”)意译而来,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表述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对于合作教育的界定,学者的阐述也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合作教育是指由学校和社会各企业、公司及某些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研究生等。有学者则认为,合作教育是指产业部门和学校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教育实践中,相互协助和配合,实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管理等。

综合各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普遍认同的产学合作教育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其基本原则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产学合作教育与只强调知识传播和理解的传统教育模式相对应,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学校和企业的结合点是技术和人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产学合作的模式,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二、产学合作对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产学合作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第一,学校教育基本停留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所,缺乏理论形成与理论应用的实践环境,是很不完整的认知过程。完整的富有创造价值的认知过程,只有与生产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实现,特别是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获得。第二,许多高新技术是应用与发展同步进行,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了解最新的技术并练就出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常常是现有的高等技术教育环境所不能完全提供的,它广泛存在于产业活动和科技实践中。因此,只有学校与产业部门密切合作,才能更有利于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产学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就业率始终低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改革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等技术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校企之间开辟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最大限度地确保高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企业要求的一致性;通过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能力,加深对所从事岗位及其职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接受了企业文化及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养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产学合作有利于高等技术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首先,产学合作有利于高等技术教育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出谋划策,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从而缓解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从而能够确保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始终与市场变化保持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再次,通过产学合作,企业直接参与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设置,有利于高等技术教育围绕社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的需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后,高等技术教育对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独特的要求,企业提供的生产现场的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产学合作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特征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特色。高等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宽广的相关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才能胜任高等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产学合作,高等技术教育的教师有机会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实践锻炼,有机会与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从而有利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素质的形成。另外,企业拥有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好的补充和支援。

(五)产学合作有利于拓展高等技术教育资源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这决定了高等技术教育办学要有较大的投入。目前,制约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投资不足,加上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使得学校的有限资源更为紧张。在国家财政支持较弱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改善办学条件,产学合作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锻炼的战场,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堂,企业的资金、设备投入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学校“双师”队伍的宝贵资源。

三、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的措施

(一)树立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的观念

高等技术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全面合作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国家对高等技术教育的投入普遍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为此,高等技术教育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生存之道。面向企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从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成长规律来看,此类人才需要懂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及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的培养办法是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为此,高等技术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产学合作教育的规律及其模式、运行机制等。

(二)搭建产学合作的组织机构

产学合作组织机构是高校、企业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从有利于开展合作项目出发,经过合作双方协商而成立的一种跨单位的横向联合组织机构。因合作层次的不同,合作组织机构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建有董事会或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或在系所成立咨询性、指导性的委员会,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办学。通过发挥这种组织机构的作用,高校了解到企业、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便于高校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为推进产学合作,高等技术教育可在校级设立有企业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或战略咨询委员会,二级院系可以设立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中吸收的企业成员,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应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如研究决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制订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编制教材等,并为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咨询和建议。

(三)构建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的内容体系

1.整合校企资源,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了较好地运用这种模式,必须整合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資源,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对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创新,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符合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修业年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针对性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面要突出技术运用的先进性,并与社会生产密切同步。要根据技术教育的规律,构建多元整合型的课程体系,搭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实施灵活的弹性学制。

2.构建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技术教育的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而这种能力及素质的获得,取决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这需要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整体优化,其中实践性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技术人才成长的土壤,具有提高理论教学效率的作用。可以说,实践教学如果达不到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必须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实践教学在教学总时数中的比例,而且在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实践经历,使学生能够在技术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得到足够的现代工程技术训练,获得较强的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与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为此,在软件建设方面,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搭建产学研平台,营造创新氛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主技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从而对实务型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创新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为了达到这一发展要求,高等技术教育必须建立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研究制度,使教师、学生有机会参与技术创新与研究。基于产学合作的高等技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优势专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校级科研院(所),为师生开展科研搭建平台,设置流动科研编制,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一方面,教师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

4.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影响,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高校教师亦是如此,在课堂上理论问题能讲得很清楚,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实验室里能出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就有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并非教师的水平不高,而是深入生产现场的机会太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此,高等院校要通过搭建平台、制定政策等各种有力措施,促使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技术实践素质。

[参考文献]

[1]董大奎,林冶.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严雪怡.高级技术型人才是当前实现技术创新的主力[J].职教论坛,2008(6).

[4]夏建国,李晓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