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综述

摘 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相关,学生评教作为评价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近10年来,高校学生评教逐渐成为研究高校内部整体教学质量监控手段的热点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相适应的。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体现在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路径等方面,本文概述其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66-04

在我国,有关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是随着高校学生评教实践的开展而不断深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之一的学生评教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使用厦门大学知识资源港登录中国知网,在跨库初级检索项中输入“学生评教”进行篇名精确检索发现:在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1990—1999年)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27篇,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2000—2009年)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551篇。尽管时间段相同,但后一个10年比前一个10年相同主题的论文数量增长超过20倍。笔者对2000年以来与“学生评教”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发现共有698篇文章,其中与“高校学生评教”相关的共209篇,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1)。

表1 2000—2011年“高校学生评教”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代和数量

分析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对学生评教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学生评教合理性的研究

学生评教的合理性与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学生评教的合理性与否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且各自都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进行论证。

持“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不合理”观点的学者认为:不能把育人哲学等同于市场哲学,也不能用经济规律取代教育规律。倘若教师工作业绩如何由学生的评判一锤定音,教师的无奈选择就可能是顺从、迎合学生的趣味,而不是也无法去教育、引导学生[1]。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引起部分学者的共鸣,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学生评教的不合理。黄秀海运用“囚徒窘境”博弈模型对“学评教”机制下的教师行为及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的理性行为是妥协、迎合学生,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极易达成合作博弈[2]。杨秀芹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着重探讨现行的学生评教制度引致的学生道德风险以及教师相应的行为逻辑与选择,反思了现行学生评教制度的缺陷[3]。从部分学者所持的观点来看,他们对学生评教合理性的质疑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评教能力的不信任,他们强调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术,而学生难以对其进行评判,学生评教只会导致这一高深学术标准的降低;除此之外,他们还对现行学生评教制度的设计不满意,他们指出学生评教制度对于前提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在前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任何细小行为都可以改变学生评教制度的初衷。

与之相反,持“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是合理的”观点的学者认为:学生评教所反映的并非是颓废的市场消费观念,而恰恰是市场经济对民主、平等、主体性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学生评教大体上是成功的,它不仅促成了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还凸显了学生的权利理念[4]。不仅如此,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它可以成为评价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法[5]。有研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对学生评教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予以肯定[6]。另外,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上审视课堂教学和学习,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7]。由此可以看出,持以上观点的学者对高校学生的评教能力是充分认可的,他们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教师教学过程的亲历者,是反映教师教学情况的镜子,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与周围同学经常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教育者需要倾听来自他们的声音;同时,他们也承认学生评教要想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克服一定条件的影响,但这些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通过对关涉学生评教合理与否两种不同观点的阐述和分析,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学生评教是合理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笔者对学生评教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同。在笔者看来,高校学生在经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洗礼后,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趋于成熟,他们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与能力,况且,他们作为受教育者,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他们能比较真实、客观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也需要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同时,学生评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自评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和专家评议制度的缺陷,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不尽完善,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其合理性的理由,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和规范实施,学生评教就能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二、关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对学生评教的持续关注,伴随着对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的质疑,研究者对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可以从两个侧面对相关研究进行阐述。

(一)对直接影响学生评教分数的因素展开研究

在笔者看来,这一块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探讨在学生评教打分的那一刻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和评判的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影响学生评教分数的主要因素除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表达能力、教师教学方式选择运用、批阅作业及答疑等几个方面以外,学生年级、课程性质等对学生评教也有一定影响[8]。归纳起来可以将其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学生特征、课程特征、班级规模特征和教师特征等几个方面的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的影响;一类是被定义为“教员的表达对学生评估学院及大学教学的压倒性影响”的福克斯教授效应的影响[9]。调查发现:学生的年级差异和文理科差异对评教的影响不显著,但影响评教系统的规范性,而影响学生评教的其他四个因素对评教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学生评价必修课教师更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评价选修课教师则侧重于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评价专业课教师较公共课教师更认真;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评教的结果;评教的时间安排、评价标准体系等对学生评教有较大的影响[10]。调查还发现,教师学历、教师职称与学生评教分数的相关性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并非高学历和高职称者就能得到较好的教学评价;课程类别和课程性质对学生评教分数的交互作用显著,即不同类别课程的评教分数受到课程性质的调节[11]。这提醒我们,在对学生评教分数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慎重,不能直接将两门不同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直接进行比较、排名,因为不同性质或类别的课程的评教分数的基线不同,换言之,即使要将学生评教结果进行比较、排名,必须要在相同性质或相同类别的课程内部之间进行,或将不同性质或不同类别的课程得分分数进行科学处理后再进行比较、排名。

(二)对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研究

在笔者看来,这一块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探讨在整个学生评教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评教活动效果的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第一块的内容,但侧重点却放在更为宏观的方面,对第一块内容只是一带而过。从对影响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方面考量,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标准和技术;二是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影响学生评教行为的因素[12]。当然,这只是一个视角,还很不全面。其实,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很多,诸如评价活动的设计、实施、结果的分析与使用等环节,评价的标准、参评学生的特征、教师特征、课程特点、评价时机与方式、评价技术、结果处理与使用方法等,而从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重要性程度、评价组织者可以控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等三个方面来看: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教方法的综合性、评价结果的整理、反馈与结果使用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关键指标[13]。概括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4]。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抓住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在学生评教前,科学预测影响学生评教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预案,尽量降低消极因素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出现的机会;在学生评教中,通过合理控制可控的影响因素来避免学生评教流于形式;在学生评教后,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评教结果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解释,使每个被评教师都得到公正的评价。

总而言之,在对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实验的论证,影响因素在高校学生评教活动的过程中是必定存在的,且其呈现的方式比较复杂,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把握高校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帮助。这充分提醒我们,在高校学生评教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那些影响学生评教分数和学生评教效果的因素,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三、关于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路径的研究

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的实质,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增进和提高其效果,即学生评教如何操作才能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这是学生评教的最终落脚点。围绕该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切入点展开了研究。

首先,在引入借鉴方面,积极介绍、吸收国外的先进做法。欧美国家高校学生评教活动的开展要比我们早很多年,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析他们的做法并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可以使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活动避免走很多的弯路。比如,通过对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教学评估系统的评介,可以知道: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课程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是课程教学的改善和提高,而非单纯地选优评估,其评估系统的内容设置随着教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之中,其评估问卷的内容丰富,涉及教学的全过程与所有参与者,其评估项目的内容表述具体、可观察,他们非常关注对评估效果的研究与评估[15]。同时,在对斯坦福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进行解读、分析之后,可以总结出建立分类的评教体系,增加评教方式的灵活性、可选性,构建多样化的评教指标体系,培育和谐的评估文化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活动的有力举措[16]。另外,澳大利亚的 CEQ 和日本 KUSFC 的 SFC-SFS机制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评教的实质不是“学生评价教师”,而是“学生评价教学”,同时,全国水平“学生评教”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指标的制定,而院校水平的“学生评教”则必须关注评教结果如何利用[17]。反观我国的学生评教实践,目前主要还停留在以管理为本位,学生评教量表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有些问题超出学生评价的能力,评教结果也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在评教过程中的心理与情感因素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且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也过于草率。同时,我国高校目前所实施的学生评教活动主要是院校水平的,且有待提高,全国水平的学生评教活动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对照欧美国家高校的教学评估模式,他们在评估目的、内容、形式上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在学理分析方面,深入探讨、梳理内在的本质规律。现有研究或从学生评教的逻辑起点、或从学生评教的制度构建、或从学生评教的组织实施,或综合多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活动展开论述。例如:宋波从学生评教的逻辑起点出发,指出教师的教学情况是学生评教的核心,高校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应遵循确立学生评教主导价值取向、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和优化学生评教技术路线的策略[18]。夏仕武指出,要从建立实施对话交流制度、宣传重在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健全评价管理监督制度等三个方面摆脱“评教”与“评学”的博弈困境[19]。别敦荣指出,我国高校应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评教观、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方面来改进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马国建指出,我国高校学生评教需要从正确认识学生评教工作、建立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关注学生评教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以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21]。雷敏指出,学生评教是教育评价的重大课题,提出要从完善学生评教理论、加强宣传与培训、科学设计评价量具、严格过程控制、对原始结果再分析、充分利用评价结果等方面来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22]。纵观已有研究的学理论述,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但其关注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对合理的评教理论、科学的评教制度、严密的评教实施等方面的阐述上,其中评教理论问题是前提,评教制度问题是保障,评教实施问题是关键,这也呼应了学生评教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第三,在实证实践方面,认真反思、完善现有的学评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认可的理论才更具价值。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吴培群指出,利用学生评教资料建立各校以至全国的评价常模,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手段寻找相关因素以及作用模式,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是实现高校学生评教促进教学发展的应有之路[23]。王明宾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高校教师的现有认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学校在开展学生评教时,应重视学生评价教师课程与教学的项目选择和设计,力争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同时重视学生评教有关理论和做法的宣传工作,引导师生形成对学生评教的积极态度[24]。蔡敏从问卷和访谈调查中发现,高质量的高校学生评教:需要拓宽学生评教内容,突出现代大学的教学特点;开辟学生评教渠道,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研制学生评教工具,满足各类课程的评价需求;研究学生评教结果,充分实现评价信息的价值[25]。陈国良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严密组织评教过程、课程类型评价量表的个性化、评价指标的简单化、对评价结果要进行多项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科学利用是应对学生评教局限性的具体办法和对策[26]。由此可以看

出,在实证实践方面寻求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路径上,范围更加集中,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在重视宣传、设计量表、评教形式、结果使用等具体的细节上,这提示我们,在完善学生评教活动的实践中,理论指导必不可少,细节问题也同样关键,在明确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我们要以具体细节为切入点,从而使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说在完善学生评教活动的路径上,放眼欧美是为了开阔思路,学理论述是为了理清脉络,那么,实证实践就是最终的落脚点。通过对有关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路径研究的梳理,不仅可以了解欧美国家高校在学生评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还从理论上明晰了改进学生评教活动的整体思路,尤为重要的是,现有实验实践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尽管我国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开展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研究视角来看,对该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相对较多,方法技术层面是研究的焦点;从研究成果来看,有些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如对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学生评教改进策略的研究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评教活动在全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对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的某些基本理论研究相对缺乏,以院校研究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薄弱,而学生评教无论是有效性问题的影响因素还是进行改进策略的探寻,每一步都需要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因此,关于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一是影响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二是以单个的高等院校为案例,加强院校研究,构建切合高校校情的学生评教体系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潘艺林.学生信奉什么教育哲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2]黄秀海.“学评教”机制下的师生合作博弈及其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3]杨秀芹.学生评教制度缔结的行动逻辑[J].教育科学,2009,(5).

[4]叶飞.学生评教:究竟信奉哪种教育哲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5]罗清旭.论学生评教的效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0,(7).

[6]徐建邦,徐雪梅.学生评教工作公正性的数据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7]赵德成.促进教师发展的学生评教[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8]李宇辉,陆海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9]王永林.学生评教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教育科学,2005,(1).

[10]周艳华,解鸿泉.影响高校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11]韩明等.教师与课程特征对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2]田海霞等.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13]汪利.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07,(4).

[14]孙金文.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

[15]缪园.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评教的典型模式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9).

[16]孙超.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17]李歆,田张霞.国外学生评教的成功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9,(8).

[18]宋波等.大学生评教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9]夏仕武.“评教”与“评学”制度乏力的博弈论分析[J].教育科学,2010,(1).

[20]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1]马国建等.对高校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2]雷敏.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高教探索,2005,(1).

[23]吴培群,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0,(3).

[24]王明宾.关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评教作用的认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5]蔡敏,张丽.大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26]陈国良,张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局限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