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及其提高对策的研究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学效能感是高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育人的质量;影响高校教师行为成败经验的总结;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影响高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构建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建立科學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等为对策,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于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效能感 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1-02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只有使高校教师队伍成为最优秀人才的集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目前,各大高校都将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而教学效能感是高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师对自己特定教学活动的影响,由此开始了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影响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组成。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的、普遍的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

(一)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育人质量

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智力因素的发展,还有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教学效能感高的高校教师会积极准备高质量的教学积件,充分利用积件库中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等资源;充分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愿意投身于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即使面对教学中的困难,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反之,教学效能感低的高校教师忽视自身教学的知识、能力、态度、行为等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归因于家庭和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因而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育人的质量。

(二)影响高校教师行为成败经验的总结

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成败经验,也就是高校教师的亲身经验,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科学的错误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高的高校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会积极主动的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学习知识弥补不足,积极设想成功的场景,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影响高校学生自我效能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充满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形成的性格,关系着大学生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教师则在这个关键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高校教师表现出来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审美人格和语言举止与风度仪表等直接影响着具有感受时代精神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群体成员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复杂性等社会特征的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促进学业的更快进步,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

(一)构建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平台

1.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岗前培训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培训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使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科研能力,还要具有对师范类教育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学效能感等相关课堂技能,岗前培训是高校青年教师进入教育教学岗位前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岗前培训,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责任心,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

2.在职培训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重视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导潮流。通过在职培训,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变革创新的意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文化素养及多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有信心面对不断涌现的教育新观念、任教学科的新知识,以此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通过在职培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为依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遵循认知心理、认识规律传授知识,言传身教,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思维策略提高高校学生的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传授给高校学生适合个性特征的自学方法,运用现代技术、设备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1.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为社会服务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思想服务、理论服务等。通过这些服务,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创造,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巩固和发展,因此,要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

2.强化高校教师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高校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传承、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在强调教师授课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频率与程度, 关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关注所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强化高校教师的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1.注重高校教師的个性评价和质的评价

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对高校教师个体差异的尊重。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结合高校和高校教师的特点,注重质的评价,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定量精确评价和定性精确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个别化,使其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由于教学过程是多个有目的、有顺序的教学环节的集合,各环节之间有机配合、相互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要体现全程化、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关注动态评价,实现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目的。

2.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

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立足点放在高校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把评价作为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简单的以划分等级、进行比较的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传统观念上看,更多的高校教师把个人发展目标直接定位在一些功利性荣誉称号或职业阶梯上,科研成果、科研经费以及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等仍然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取消奖惩性评价体系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诚信、积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评价的目的,奖惩是激励教师发展的一种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或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注重高校教师的人性评价和质的评价,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为高校教师创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丛玉燕.加强管理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J]. 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2]杨洲.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琼州学院学报,2012(08)

[3]李海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山东师范大学,2013(05)

[4]赵志红. 自我效能理论简述 [J]. 培训与研究,2013(07)

[5]程光富. 论教师能力素质中的教学效能感[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6]何宪平. 论教师能力素质中的教学效能感 [J]. 辽宁高职学报,2005(08)

[7]黄月林.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理性思考[J]. 中国电子教育,2004(10)

作者简介:

宿钦静(1978年-),女,吉林梨树人,吉林警察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