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虽有长足进步,然而其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法尚有不足。本文从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出发,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的视角就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思政教育;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3-0037-0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可轻视。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增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教育中往往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而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实施。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美育家,蔡元培极力变革封建落后之教育模式,提倡新颖灵活之教育体系,尤其重视以弘扬传统、提升素养、健全心智、塑造人格为根本的美育。对于能引起美感之物,蔡元培非常喜好且着重研究,其提倡美育,可谓不遗余力,而其于文艺、诗歌、音乐、书画、建筑及雕刻等凡有美育者,亦多好之。[2]其中关于美术教育的改革便是一个亮点。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虽不以艺术名世,但主张美育,认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3]1928年4月,他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实施本科教育的最高美术教育机构,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以融合中西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办学宗旨。此外,蔡元培还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造型艺术研究会等,为繁荣美术教育事业,提升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从材料梳理、现象分析、体系建构等角度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研究亟待开展与深入,虽然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步推进,但从文化思想与社会环境的视角来看尚有不足之处。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最多、最富有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4]在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切实践行国家“文化强国,教育兴邦”的思想方针。本文将就此方面从教师、学生层面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的视角进行深刻剖析。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 主客失衡

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主体地位是平等而统一的并非上下隶属关系。教师有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责任,学生亦有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权利。教师只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方能获得学生的心悦诚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师生双边互动的整体 ,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与主导地位。教師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而缺少对学生思想状况与个性特点的关注,忽略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 “独立宣言”。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估自己的思想价值和评判能力 ,学生被动地进行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纯粹灌输。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受到压制, 最终导致“知行脱节”。

2 取向偏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坚持 “社会本位论”,重社会 “整体”而轻成员“个体”,习惯于抽象地谈论社会关系与社会规律,片面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忽视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以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没有真正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种重社会价值轻个体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塑造人的共性,只遵循社会统一模式生产“标准件”,过分注意确立各种受教育者不易理解与接受的外在规范,而无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差异性,致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受到约束。当个体被强行统摄于整体的划一性中,以规范性取代了个体性,这个整体的品性就必然僵滞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生气可言,最终造成“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无法企及;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的局面。个体是具体的,整体是抽象的,尊重并守护个体的自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诚如蔡元培所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5]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定位上的偏颇是导致其长期以来不能完全深入人心 ,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管理单一

教学和管理可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只臂膀——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加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薄弱与参差不齐,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失衡”现象。为了维护校方的声誉与安全,学校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学校凡事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人”转到了“事”,从对人的思想指引、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转到了对学生行为的监控和束缚。其结果便是学校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 ,但实际上却危机四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无法得到应有的心灵慰藉而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学生思想的迷茫、心理的困惑和精神的空虚随时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