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技术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摘要:高校师生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无处不在的普遍性与渗透力的现实问题。它“理论”到什么程度,就“现实”到什么程度,因此,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必须与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应当追求单纯的理论成果。为此,本文试图通过阐明高校师生关系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对当今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得以和谐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形成机制;路径选择;整合重建

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准确诊察,将有益于我们塑造一个现代理性的师生关系。为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主要思路进行研究。在研究前人在高校师生关系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把握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基于以网络为纽带的师生关系,力图阐明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技术基础,揭示高校师生关系的技术特质;诉诸民族精神来从文化根源上阐释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文化基础,揭示高校师生关系所传承的人类文明的特质,对高校师生关系做文化人类学思考;依托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技术基础及文化基础,针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做方法论反思,就高校师生关系发展趋向提出文化整合思想,重塑“师道尊严”。本研究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加速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进程和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并为人们探索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伴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高校师生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尤其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正因如此,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这些关注构成了学术界关于师生关系研究的一大亮点。而在国外,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无数的专论、文集出版,学术会议召开,新的主题和理论不断出现,新的方法不断在尝试。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综合上述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通观师生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尽管取得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可也暴露了我国学界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已有的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诸多研究成果来看,大多观点仅仅停留在对师生关系的表层现象进行分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验层面多,理论层面少,缺乏系统性。再者,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师生交往方式的影响还刚刚开始,所以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或者说为了弥补在研究类似问题所出现的不足,我们应该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研究师生关系这一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系统,去解释师生关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以全新的视角去宏观地把握师生关系领域的研究,使师生关系研究得以可持续地发展。

二、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方式更加多元化,其基本特点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过程交互化等诸多方面。于是,教育的传统基石也被撼动,从前人们观念中师生的角色、形象、地位乃至心理状态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必须对其重新予以审视和解读。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传递是双向的、流动的,知识的表达、解读没有权威可言,一切观点皆可讨论并将经讨论而形成。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的范围有了很大的突破,已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课堂。数字化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学习方式和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师生互动变成全方位性的,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相长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得到了诠释,老师可能成为学生,而学生也可能成为老师。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平等的伙伴或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文化基础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两大主要文化群体,分别为高校教师文化和大学生文化。由于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群体,高校师生在接触中产生冲突实属难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文化与大学生文化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引发了高校师生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双方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这种文化差异使得高校师生文化冲突成为可能,加之目前高校普遍实施的大班授课,使得师生间交流减少,这种状况日积月累后会进一步造成师生文化沟通不畅,从而最终导致高校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成为必然。在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看来,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是学校生活的中心。师生之间存有文化心理位差。一方面,高校教师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文化来压制学生群体,想充当学生的行为典范和价值法官,希望把学生当作一种材料加以雕琢;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他们不愿为他人的强制力量所支配,力图用自己的方式自主生活和学习。长此以往,文化冲突愈演愈烈,致使高校师生关系显得疏离,甚至出现严重对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师生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重塑校园文化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高校师生关系发展趋向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它使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使长久以来被人们所认可的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长远看,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师生双方均从传统的课堂中走了出来,以全新的方式演绎各自的角色,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获得更加全面、快速、和谐的发展。

1.建立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应以宽容、理解为主要内容的人道关系为基础。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必须维系的人道关系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劳动对象,而且还要把他们看作是具有各种特殊的个人品质的总和的人,即有感情、有思想、有感受的人,这些个人品质必须在劳动过程中加以重视。人道关系在教育中的合理性就在于,教学过程不是学生生活的插曲,而是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那么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都会变得枯燥无味。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与学生互动,能充分尊重、理解学生,教学相长的良性局面才能得以实现。

2.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态势。①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形成尊师重教观念和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精深的专业知识。②平等对话,彰显信任。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对等的“我—你”式对话关系。通过对话,高校师生间应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③爱与尊重,实现师生情感互动。教育的根本是爱与责任,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要素是“爱”。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师生情感互动、升华的催化剂。师生之间的对话应以相互尊重和彼此的爱为前提。对话是促成双方理解的前提,彼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和爱。只有师生互相尊重,师生才能把握对方的情感,彼此才能产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沟通。这种爱与尊重是相互的,学生要尊重教师,同样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教师要爱学生,学生也要爱教师,双方不应该是单行线。教师付出爱与尊重的同时,也收获学生的爱与尊重,教师才能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才能迸发出更多的爱与尊重传递给学生。至此,师生关系才能步入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丽.论网络技术的文化特征[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

[3]叶奕民.数字化教育环境与教师专业发展[J].班主任,2004,(11).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

[6]刘德建.师生关系新视野——平等·对话·沟通·理解[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高耀丽.浅谈“我一你”新型师生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