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

引言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舞蹈教育作为为国家培养舞蹈专门人才和在社会进行广泛审美教育正向着国民教育和各类高校普及。全国高等学校舞蹈专业方兴未艾,如何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所谓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掌握有效知识量(即掌握舞蹈动律和技巧)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舞蹈潜能。

1 教育者——教师

1,1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高校舞蹈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应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正确、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第一。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应适合本班学生的舞蹈接受程度;作为高校舞蹈教育,面对的是经高招层层选拔后的优秀青年学生,针对这一年龄阶段(16—22岁)的特点,介于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相对差异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艺校生——中专学习以舞蹈表演和舞蹈技能为主,且有条件发展为舞蹈团体演员。普高生——包括师范类中专和其他,中专多以文化课知识学习为主,因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而选择舞蹈专业。针对这两大类,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选材、备课时应全面考虑所授学生的实际能力。包括学生的可接受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舞蹈教学。第二,注重学生自身舞蹈风格的发展。尤其在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源于各民族及同一民族不同流派的动作风格、韵律特点等的不同。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在“小泛儿”(舞蹈界用语)上产生很大差异。学生从中专进入高校教育,处于学生中专时期学习舞蹈过程中已形成的,固有的民间舞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于高校教师的舞蹈风格体现的细节上很可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对撞”:然而,这些综合因素也往往困扰着师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阻力之一。我想说的是,教师在学生正确把握该民族舞蹈基本元素、动律、体态的基础上,应允许学生在舞蹈表现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对舞蹈的发展演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第三,教师应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及相关教育学专业的科学知识并懂得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新动作难免会出现生疏、不协调、甚至脱离原形夸大变形的可笑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教师言语上的嘲讽、讥笑,甚至教师下意识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刺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应懂得应用生理学、运动学、心理学等综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动作及语言上给予指正、引导;给学生多做示范,讲明动作要领。必要时结合语言上形象的比喻和影象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诱导式教育;扩展学生想象力。减轻学生生理、心理压力,使学生尽快完成动作要领。

1,2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应具有创新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教师自身对于课堂教学应具有创新能力。为了避免教师在教学中,不认真钻研教材及教学方法,照搬旧教材、音像资料等,从第一个动作硬生生地教到最后一个动作,其结果是教师懒惰成性,每年都照搬同一个组合来“对付”每个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师应具有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经常看到这类现象,教师具有极强的舞蹈编创能力,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且根据学生情况编排出适合学生的成功作品。而学生往往也是很“听话”地只会按老师的意愿舞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反思,不质疑;学生一学期下来,也仅仅是会跳老师教的某个民族舞蹈中的几个或易或难的动作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可能连该民族舞蹈中的最基本动律、体态、风格及舞蹈所表现的情感都含糊不清。《师说》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业”——是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即老师主要在于传授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舞蹈教学中亦是。

例如: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蹲组合”

教师可以自己编创适合本班能力的组合元素,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并掌握动作要领,达到训练目的;完成这一内容后,教师应教予学生教学编创方法。如:在蹲组合中可以运用的元素——手位、脚位、呼吸、擦地、半脚尖、腰等:还可以让其相互结合举一反三,以一变百,从一个组合中演变为几个甚至更多个不同元素搭配的新组合,讲解之后作为作业布置下去,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分组汇报、点评:这样学生大胆的想象,积极创造,理论于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一个组合中学到了N个组合,真正完成舞蹈教学从技能灌输向“智能开发”的转换。

2 受教育者——学生

2,1学生自身能力的高低是决定高校舞蹈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生源市场化的表现,和高校盲目扩招的现象,使“招生选苗”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招生选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舞蹈作为一门美的表演艺术,对其从业者有着特殊的、严格的标准,具体对考生在形象、个头、身体条件、专业基本功以及身心协调、反应与动作的模仿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招收理想生源,也犹如选到了好的种苗,等于开了一个好头,对实现教学的最后胜利。将提供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此以来,在招生过程中就要做到:第一,合理安排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在招生考试时,招生单位除了对考生舞蹈基本功、舞蹈作品、即兴表演等能力的考查外。还应增加音乐方面知识的考查。如:基本乐理知识——了解基本音的音名、唱名:能识简谱和五线谱;简单的视唱——考生能基本把握音的长短和节奏的强弱;对学生音乐方面的考查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不能过分强调考生形象条件,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作为舞蹈这个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特殊行业,形象、身体等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却不是绝对的、盲目的。我们不能像“选美”一样,过分看重外形,而只招脸蛋漂亮、身材高挑的。却忽视对考生舞蹈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体系的考查。作为舞蹈艺术。在表演训练中动作是具有一定运动规律可遵循的。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要舞者准确把握每个动作中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才能保证动作质量的协调、流畅、舒悦:然而文化知识的贫乏将制约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分析、吸收、接受,最终遏制学生艺术才能的全面发展。第三。把好面试关,避免考试中的“关系户”。高校招生常见的现象,部分考生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甚至有的根本就非学习此专业的“好料子”,却因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原因,而使真正有潜力接受教育的考生拒之门外,不仅如此,还为日后的教学进度造成严重影响。在此就要求招生单位把好面试关,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在着重考查考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文化知识体系外。加强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考核,从而真正地选拔出高质量的考生作为本专业的培养对

象。

3 教育措施——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1明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方案、制订合理的课程是进行舞蹈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管理虽不是教学活动本身。但却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并产生效益的推动力量;科学的教学管理本身也是教育生产力,也会使教育事业产生效益。例如,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方案的制订和督促执行:教学计划的汇总和检查落实;学期总课表的制订和安排:教学考勤(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督促与教师工作量的核算;选修课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的组织与实施;招生与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执行;教师的在职进修与业务深造等等。

3,2不同艺术门类科目的交叉渗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构筑综合知识背景的目的

21世纪的社会对舞者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必须是有知识、有能力、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它要求舞者在充分展现自身外在肢体的同时能更多地运用内心与肢体的完美融合,传递给观众美的愉悦;在感动自身的同时,感染观众。感染何来?来自于一个舞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吸收和传达;倘若舞者只会跳动作,而没有内在情感的流溢,那么它只是一部会比划动作的“木偶和机器”,即便动作如何到位,线条如何优美,都不能真正的打动观众,不能称之为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就像人失去了灵魂而存活一样,它只是一具残存的尸体,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人。

因此为了给“尸体”注入鲜活的血液和灵魂,必然要用博大的世界文化知识做填充。同时加大舞蹈“子母课程”的开设,如:中外舞蹈史、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学、舞蹈艺术概论、舞蹈写作、舞蹈美学、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生理学、舞蹈发展史、舞蹈编导技法、舞蹈生态学等,使学生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科体系,掌握相关舞蹈理论知识,更深层次地了解舞蹈的内在本源。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中利用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加入相关“兄弟课程”的开设,如:音乐——使舞者有效地分析、理解、运用音乐;美术——增强学生视觉感为舞美灯光、色彩,服装设计等服务;文学——增强学生文化功底,提高舞者文化素养,更深层次地把握、剖析作品:表演——全面提升舞者综合素质,为适合各种舞台提供素能:民俗学——使舞者了解舞蹈与本土地区习俗风情的渊源、为把握更准确的舞蹈风格、动律、体态做基垫:中外历史——从历史中了解中国及世界舞蹈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的背景对舞蹈所起到的作用。

结语

高校舞蹈院校作为新世纪舞蹈人才的培养基地,承载着沉重的使命。在这个教育发展的大时代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立足于为社会所需。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正是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