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创新,它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外贸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源二者有机结合,不仅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来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度也在不斷拓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拥有话语权,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是近年来,受到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有所放缓,从以前的高速增长过度到现在的个位数增长,从片面追求贸易数量过渡到越来越注重贸易质量,这些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对应用型人才并没有进一步进行专业定位,也没有建立专业特色,所以应用型人才定位比较笼统,没有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涵,是一种通用型,比较普通的培养规格,按这种培养方案指定的教学计划很难培养适合经济新常态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要求,也体现不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传统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大一、大二公共基础课,大三、大四专业课,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理论课占比较大,而实践课占比较小,形成了习惯性的不重视实践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就理论课程来说,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很多课程有交叉重复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是很多学生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具备国际经济贸易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工业产品知识和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综合性较强;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寥寥无几,少数几门实验课一般也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课时数不多;实习实训课一般是在实验室利用国际贸易相关完成操作,使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缺乏对国际贸易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兴趣不高 ,学生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虽然有些高校开始试点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也只是一个开端,有些停留于表面形式,无具体实际合作,即使有也是初级阶段,这些都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有些甚至跟中学教学方法一样传统。首先,老师采用 “填鸭式”和“说教式”的上课方式,很少采用情景式教学,使学生感觉仍然是中学一样,因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听课提不起兴趣,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多,就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玩得津津有味的情况。其次,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启发式教学,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有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不够,一是双语课程课设太少,即使开了双语课程,受到师资、学生外语水平较差等因素影响,效果不高;二是没有专门的外教,使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欠缺;最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理论考试,缺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没有注重对学生独立开展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考核,因此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4.“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

当前,在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队伍中,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较多,这主要是由我国高校重科研、重学历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少之更少。具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加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主要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比如比较优势理论、H-O定理等,使学生掌握对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分析的工具;实践操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具体怎么做外贸,是学生毕业之后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片面注重科研能力的考核,使得高校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申报科研课题和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根本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去外贸企业时间锻炼,这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目标一致理念。高校和合作企业的目标是通过高校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把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互惠互利理念。高校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合作企业优先接纳合作高校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等。

2.校企合作对象实行双向选择

校企合作中,合作高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第三方机构。国际贸易的第三方机构比较多,比如跨境电商阿里巴巴,一方面它可以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跨境电商培养,另一方面它可以联系外贸企业,为外贸企业推介学生,来实行有机结合,合作各方达到共赢;二是企业协会。具体到国际贸易领域,主要是各种外贸协会。外贸协会是当地外贸企业的联合体,外贸企业数量众多,外贸产品做多种多样,能适合大批量的学生实习实训,实习实训结束后,学生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三是单个企业集团。这些国际贸易企业集团不仅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而且还有有生产性业务,外贸资源相当丰富,高校一方面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放在企业集团实习实训,也可以为企业集团定向培养学生,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毕业学生。

3.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外贸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其中关键在于推进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创新,也是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斷提高的主要途径。首先,合作高校可以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来学校授课,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讲授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式和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可以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放到合作企业现场授课,比如《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课程,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立即运用于实践,可以在合作企业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为合作企业制作外贸单证并报关,同时可以接受合作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不仅使学生如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高校和合作企业可以共同开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可以将合作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作为案例写进教材之中,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度;最后,可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微课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核心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师资可以聘请外教,也可以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且外语基础良好的本校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专业,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于很多没有在外贸企业实际进行过工作,需要加强实践锻炼的教师。学院应发挥引导作用,积极鼓励一

部分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全职实践、实习和培训,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教师投入其中。通过实际工作弥补实践经验的缺乏,同时又可将工作中的问题带到教学和科研中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邀请企业中一些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师,举行讲座,将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动态带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作者单位为邵阳学院)

作者简介:曾海燕(1971—),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优化研究》)(湘教通[2014]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