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个工程建设要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要求,要与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很多,但其中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工作体系和管理机制最为重要。

[关键词]:全球化 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一、加强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全球化影响下,多种生活方式、多元价值观念对教育对象的冲击越来越大。它要求必须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批判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时代特征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寻找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同时,要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今天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思想活跃,讲求个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强的当代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专业素质的学习,并对其他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加快知识更新,加强自身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教师德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二、立足全球化现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1.立足全球化现实,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要从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一是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高校要把全球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三是高校要加强对全球化进行研究,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球化理论教育。

2.立足全球化现实,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的创新。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要正视主体的平等性,思想交流互动性的特点,切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首先,全球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由单向平面向全方位立体转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元化。特别要注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现代化,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增强渗透力。第三,要吸取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引进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和进行方法的借鉴和探索,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三、立足全球化,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即是一种执政资源,又是一种执政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这与党长期贯彻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等社会功能,是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工作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人的自然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理性,尊重人、关爱人、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的需要;第二,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第三,就人的精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使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得以实现。

四、立足全球化,加强大学生成才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

1.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教育

什么是大学生的成才观?不同社会、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观。这也就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大学生成才观是有所不同的。大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大学生成才观的社会性。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成长过程、创造和贡献必定要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诠释必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大学生的成才观也就随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除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校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规律,减少成才上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勤奋务实的学风和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管理,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计划和内容。教育学生摒弃“为当前就业而学习”的短视观念,将“为全面发展而学习”的观念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全球化背景下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占到55%,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在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就业劳动力总计约2400万人中,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并且每年将增加约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成了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成为主要成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鉴于此,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必须树立起统观全局的“就业观”。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更多的大学生进入到生产第一线,成为“高级蓝领”。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精英”就业观,淡化“精英”意识,增强择业的主体意识,降低不切实的就业期望值显得非常重要。

3.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

创业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此次会议报告里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问题,并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有关专家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从狭义上讲,就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20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