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高校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是在师生业务关系、伦理关系及情感关系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表现。在对不和谐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从改革师生业务关系、优化师生伦理关系、改进师生情感关系等方面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师生关系;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311-02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的两大主体,他们之间的矛盾,即教师的教育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现状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对这一矛盾的解决影响最大的因素无疑就是师生间的关系了。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从师生关系的特点出发,大致可以分为紧张型、冷漠型和亲密型三种。亲密型的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而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对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师生业务关系上,即教与学的关系上,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并在双边活动共同体中进行合作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权力主义师生业务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即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高高在上,控制着整个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而学生则端坐聆听,俯首帖耳的服从,不能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缺乏足够的交流与互动。上课记好笔记,考试背好笔记,就能取得高分,成为“好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如果说在中小学教育中这种关系还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所好转的话,那么在高校中,由于考试模式的作用,即谁讲授,谁出题、阅卷,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部分教师甚至一份教案讲授多年而不进行知识的更新,所讲知识严重老化,与现实脱节,这也在很大程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

其次,在师生伦理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道德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高校中的师生伦理关系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还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

再次,在师生情感关系上,部分教师对待学生情感冷漠,缺乏沟通,贬损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等现象时有发生。据权威调查资料显示,当前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冷漠型占据绝对优势。在一项题为“师生关系不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的调查中,有6%同学表示“非常同意”,有46.6%的同学表示“同意”,25.3%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分别占25.3% 和3.2%,持不肯定态度的占 18.7 [2]。由此可以说明,当前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并不尽人意。教师课外时间基本不与学生交往,除了学习外,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并不十分关心,甚至装做与己无关。而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一般也不愿和教师交流以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更愿向自己的同学倾诉。有的甚至出现师生遇见互不认识或者绕道而行的情况。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生关系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样化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利益得到尊重,人类的物质欲望极大的激发出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从而对教师特别是高校的教师队伍造成巨大冲击。部分教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动摇,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社会兼职、看重经济效益;有的甚至忘掉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高校的学生作为成年人,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于对自己利益考虑,在师生间的交往中,也易于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这些行为无疑造成了师生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

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听从教师,依从师法,也成为中国各代学生所遵守的原则[3]。这种师生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专制、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师生之间关系的主流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由此形成了师生之间的长幼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甚至于神与人的关系,把教师过分理想化的同时,也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师生都是有着思想和情感、人格和精神、需求和愿望、自由和选择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导致了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的不平等以至无法沟通,这也是目前影响师生关系的根本因素。

学生自身个性差异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进入并为大学生所接受,使得中国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多样化,加之部分大学生对自身个性的盲目追求,导致学生自身个性差异的显著。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学生,不能“因材施教”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过于迂腐,老师则认为学生不够成熟,双方产生深厚的隔膜。

法律意识淡薄。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职业,需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模范遵纪守法。部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自律,没有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地以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有一些教师缺乏法制观念,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媒体大量报道的案例就是有力的说明。而学生的法律观念也普遍淡薄,在自己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后,很少想到拿起法律武器,即使有一些想到的,也由于种种原因不敢于实施。

三、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探讨

首先,改革师生业务关系。著名的教育学家G.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里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4]这是一段精典的话,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具体的说,就是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模式,并具体探索主导主体的多样表现和组合方式。摈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多向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调动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优化师生伦理关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摈除师生交往中的专制思想和等级观念,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部分高校教师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师德规范》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再次,改进师生情感关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5] 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的缩近需要双方加强课堂教学之外的交往,这种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双方都摈弃传统师生关系中所谓的长幼关系与神与人的关系,而确立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尊重对方的思想和情感、人格和精神、需求和愿望、自由和选择。互相尊重、关心、理解,加强双方思想、情绪和感情的沟通。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做到“二要”:要对事不对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还要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总之,教师要严谨治学,成为博学多才,人格高尚,幽默风趣,热爱学生的楷模,同时学生也要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尊重教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3):57.

[2] 汤瑞华.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3,(1):76.

[3] 柴俊青.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透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132.

[4] [美].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5] 朱慕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