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教与学,依托与自主、保守与开放的关系.

关键词:创新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0)01-0031-03

当前,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变化发展的世界,各国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已从传统的以资源与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知识和智力为主的搏击。知识的生产、存储和使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面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决策者、教育机构纷纷制定自主创新政策,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赢得未来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培养民族创造性或创造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几代领导人也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把知识创新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就大学而言,如何深刻理解历史使命并努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强校如林的高校夹缝中不断发展是摆在独立学院举办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创新教育:当代教育发展的主题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1984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小组发表了《投入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研究报告,要求美国公民不但要有知识,而且要富于创造、思想开放。1998年博耶研究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1985年日本政府出台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指创造性独立思考、有主见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同时,这个报告还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即使日本成为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根据本国发展和世界变化的需要制定了适合本国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或措施。培养创新人才也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使命。

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可以教育的。创新需要创新教育来开掘、来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教育来完成,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既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个阶段的配合和支持,但是大学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各级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摇篮,不可替代的成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和中心组织。大学的兴衰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强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大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本质上要求经济知识化,且指向高新科技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新科技知识,要求高校调整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培养掌握现代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以及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其一:据3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近四成受访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不感冒”,另有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些调查对象包括24所北京地区高校的3 366名老师和16 591名学生。

其二:山东省发布各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2008年05月08日来源:大众日报):全省大专以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近年逐年走低。2000年以前,初次就业对口率高达70%以上,2001-2007年降至不足58%,2007年仅为55.6%;已工作的大学生中,认为大学所学知识“绝大部分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28.4%,认为“约一半有用”的占31.5%.认为“很少部分有用”或“基本无用”的占40.1%,四成大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学非所用;与当今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比,大学教育学非所用的差距也逐渐加大。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30%认为大学所学知识“绝大部分有用”,而工作年限在3-7年的被调查者中,认为大学所学知识“绝大部分有用”的比重降为23.5%;在回答大学教育实践效用低的原因时,有42.8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技术更新太快;有25%的人认为大学“专业口径太窄”,导致“学“与”用”不相匹配;另有21%的人认为大学“教育内容陈旧”;亦有15.39%的人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薄弱”,不能适应创新和拓展的需要。

当然,我们无意否定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无意贬低大学和大学教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近年来,大学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迅速地卷入浮躁的社会潮流之中。办学上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追求大而全忽视个性与特色,追求高楼大厦忽视大师;教学上强调教学轻视实践,以纯工具的展示取代师生心灵的沟通,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强调课程的数量忽视课程的质量,强调考试的分数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尽管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归咎于人才培养的大学,但是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生产地是不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是不是更应该反思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就了独立学院发展的辉煌,独立学院的飞速发展满足了广大学子迈入大学校门的愿望(据统计,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186.6万人.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一)。独立学院从产生到发展,其办学定位、办学动机、教学质量、招生规模一直是专家学者诟病的重点,但10年的规范发展,众多优秀的独立学院所进发的生机,注重特色与质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发展优势,对当前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不管怎样,首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独立学院在

我国高教办学体制与模式上实现了重大探索和创新。独立学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拓宽了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扩大、了高等教育供给;其次,在人才培养上,独立学院借助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的优势,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整齐划一的单一模式,在人才选择上坚持多维标准的前提下,逐步构建了高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展个性、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由于在办学方面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教学上更易于进行创新,独立学院更趋向于基于学生的个性,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多方面标准,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培养人才。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当代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

三、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要处理好的关系

1.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纵观我国当前学校,盲目扩招,校园巨大的大学不在少数,由于学生急剧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资源缺乏,大班授课,实习实训无法进行,管理难以到位,学生事故频发,就业难等矛盾在高校日益凸显。不但如此,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很多可以通过课内外进行的报告、讨论、创业培训等各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活动无法开展;由于体制的原因,教学方式的陈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停留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之内,广大学生仍然游离于创新教育的大门之外。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毫无特色、批量生产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当高校和高校教师习惯性地批评学生素质低下的时候是否真正考虑过大学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可否认,大学的适当扩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以牺牲质量来片面追求大学之大,这对于学生、社会、大学本身的危害是可怕的。数量和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对独立学院来说尤其如此。没有一定的规模,独立学院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数量是保证独立学院正常运转的前提;另一方面,过分庞大的学生群体必将耗费巨大的资源,对原本办学时间不长、资源相对缺乏的独立学院是一大严峻的挑战,不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恐怕连基本的质量都难以保证,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没有任何意义。正如眭依凡教授所说:“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个昂贵的事业,大学是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物质资源才能维持争产运行的组织,没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大学难以为继更不要说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了。”当前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缺失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教训也是经验,适度规模、高质量的培养创新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生存之本。

2.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三者之间达到和谐。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常常以知识积累为目标,教师仅限于讲授、传授知识,学生仅限于聆听、记忆知识;重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有一套似乎很完整很科学的庞大课程体系和整套的教材体系。在这种人才培养观念主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而且违背了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研结合等教学规律,所学的知识也很难巩固,所学知识成为无用之学,考试过后就还给书本。这种传统和保守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的形成既源于学校的传统也源于这些传统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之中,而真正的根源在于办学体制的落后。独立学院灵活的机制和管理模式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固有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行讨论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鼓励并要求教师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主动调整学习的选择性,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依托与自主的关系

独立学院是在充分借助两种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举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包括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资源,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团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就是借助优质的民营资本,包括充足的资金、广阔的社会资源和办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民营的机制与活力。这两方面优质资源的有机组合,成为独立学院迅速发展的基础,成为独立学院区别于公办高校的优势所在。10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办学所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品牌、实验室、图书馆等有形、无形资产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却离不开自身通过多种体制和机制创新所积累形成的品牌和优势。虽然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经验对独立学院办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独立学院的生源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公办高校,要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独立学院必须在实践中探索符合自身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教学规范以及教学管理制度,改变陈旧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独立学院只是简单照搬举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市场竞争力,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充其量只是母体学校的“翻版”,灵活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只是一句空话。

4.保守与开放的关系

现代大学既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也不是纯粹意义的“精神家园”。一方面,反对把教育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反对知识及技能的价值取向,反对把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必须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应为社会服务,大学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来培养实用的人才,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一方面传统和保守的教育教学方法限制甚至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方面现代技术的手段和创新大大缩减了教与学的自由,教学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一种技术化行动;大学教育似乎成为大学教育者们艰难的选择。不得不承认,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在不断的改变当前高校的价值选择。作为独立学院,一方面,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坚守大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宗旨,把保守当成严谨治学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扛起创新思维、适应发展的大旗,把创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作为办学的责任,把开放当成改革发展的视野。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未来社会,普通高校如此,独立学院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