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路径探讨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客观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学生;共同成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2-0061-03

2018年2月到2018年5月,课题组以云南某高校学生(含毕业生)和高校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包括学校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分管領导、团委书记、班主任等,此次调查先后共发放问卷1015份,收回1015份,有效问卷1015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和访谈采取了微信、QQ、E-mail等新媒介途径和面对面传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实现我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路径及为提高辅导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本领和水平提供参考咨询和借鉴。

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1在这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扮演着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多种角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同的服务对象对高校辅导员都有着不同的角色期望。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客观需要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广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大学生则是教育教学主体,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教育成效和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増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亲和力、影响力,提升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提升职业认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45.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42.8%的调查者认为自身对角色价值不明晰,职业成就感较低。辅导员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职业活力、清晰定位,提升身份认同。学生通过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为双方成长提供助力。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需要

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我们高校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息息相关。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帮扶的过程,同时也是辅导员自身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可以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

二 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定位不清晰、角色模糊、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将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投射到辅导员身上,便产生了对辅导员的需求。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是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它可以规范和约束辅导员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很难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包括辅导员自身对“双重身份”也认识不到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不明确,和学生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约束、限制、阻滞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事务性工作挤占育人空间,难以形成成长“共同体”

传统教育环境中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根据课题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状况并不乐观。一是多数辅导员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良师益友;二是由于事务性工作缠身,多数身兼多种职务,很难也很少有时间静心去思考学生工作,与学生交流沟通减少。“物理空间”拉大在无形之中就会导致师生之间的陌生与隔阂。

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连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大多数高校目前都无法配齐。辅导员被自身繁重琐碎的各种事务缠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由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加上沟通交流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在思想上很难实现共鸣,达成思想共识,最终导致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距离拉大,甚至出现交往频率弱、交互机会少、情感付出低、人际冷漠化等疏离和陌生趋向。辅导员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服务而服务”的应付状态,不能做到真心、真诚、真意、真情对待学生,走不进学生内心世界。学生更不会体会、感受到辅导员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帮助,事务性工作过度挤占育人空间导致难以形成成长“共同体”。

三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路径

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一)合作式研究成长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现实路径

由于专业的限制,很多辅导员在涉及具体的心理咨询、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上,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无形之中影响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育人本领和育人水平。在“你的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什么”问题中,图1表明45.62%的学生选择“工作方法简单,不能灵活处理问题”。

对辅导员的学历调查的结果,40.32%选择了“硕士”,对辅导员的年龄调查显示,26-35岁的比例是61.29%。可以看出辅导员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年轻化的特点。辅导员的学历和年龄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开展学习和研究,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双方可以更加畅通地沟通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实现知识的互补。

在对“你以为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的调查中,图2表明65.62%的调查者认为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对辅导员的调查中在“你是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自身能力?”图3表明62.9%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学校社会理論培训”,70.9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学习交流考察活动”。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QQ、微信等新媒介为辅导员和学生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分享学习资源,拉近二者之间关系,缩短二者之间距离,更好地促使双方互动合作学习研究,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进而促进两者共同成长。

(二)互促式实践培育成长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路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育人载体,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和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一起共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有效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更有助于促进辅导员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如图4所示:在“如果你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你最想收获的是什么?”调查中,50.05%调查者认为是“思想上的引领和素质技能的培养”。图5:“在你与辅导员老师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对你产生影响的方式”的调查中,43.94%的调查者认为是“与辅导员老师谈心谈话”,可见谈心谈话这种情感交流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性;21.9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辅导员老师一起参加一些会议或活动现场”,可见活动是双方交流的重要载体。

因此,要精心组织认真设计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二者参与主题教育、学术科技、思想政治、文体艺术、团体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同组织、共参与、促成长”的宗旨和目的。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动员学生和宣传学生,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实现二者知识、审美、情商等方面素养的提升。要探索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共同成长的路径,为双方搭建展示才能的成长舞台,使辅导员和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的社会化进程与现实社会接轨,熏陶思想感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

(三)共进式生涯成长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涯路径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被描述为“白加黑”“5+2”、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工作范围涉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当前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被认为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就是大学生群体,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如图6所示,在对“您认为辅导员工作价值得到肯定的形式是什么”问题中,41.9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生的口碑”。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守则,决定了辅导员是没有任何原因可以歧视或者忽视交流分享成长经验的。如图7所示:对“在与辅导员老师互动中,你最想建立的关系是什么”的调查中,71.1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朋友关系”, 20.9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师生关系”。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择业交友、行为方式等方面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增强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认同、角色认同和情感认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工作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既是学校教学工作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与教学职能部门接触更为频繁密切,能够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指导意见,从双方专业构成和时间递进维度来看,这种专业交互和学科成长路径具有很强的互补特征,能促进二者专业互动,实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刘艳坤,等.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3]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01).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