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虫草经济背后的教育博弈困境及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迎来了西部农牧业经济转型的契机。该研究分析了西部虫草经济背后的农牧区教育博弈困境,提出了通过“两步走”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来促成西部现代农牧业经济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西部;虫草经济;基础与职业教育;博弈困境;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26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收入双增长之下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西部虫草消费之风有种席卷全球之势。虫草已经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奢侈消费心理的代名词,正在促成欠发达地区一些人的“淘金”(虫草号称软黄金)梦。在这种超消费心理需求背景下各种利益链或利益联盟形成。与此同时,这种需求与利益的驱动下西部大开挖的行动有愈演愈烈趋势。每年西部冰雪融化的季节,百万农民挖草大军向素有“地球第三极”与“地球之肾”之称的青藏高原的雪山腹地和三江源源头开进,一种最奇特的西部农牧业经济——虫草经济诞生了。虫草经济背后其实演绎的是一种教育博弈困境[1-2]。笔者对这种教育博弈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农牧业经济的边缘化倾向——虫草经济

我国西部农牧业经济长期处于一种半封闭的自足自给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由于农牧业生产附加值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受消费需求等的影响,传统的西部农牧业正在经受各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西部农牧业的稀缺资源优势日趋凸显,农牧业向农牧业资源优势转移的边缘化倾向的结果——虫草经济应运而生。如今虫草已经成为西部地方的一种特色产业,以其独有的价格、全球垄断的稀有资源、需求等因素正在影响着举步维艰中的西部农牧业经济。虫草从生产的源头看几乎覆盖整个藏区。从百万采挖大军的成分看,以外来的青海东部及甘肃的贫困农民为主,也有当地的牧民及学生加入。并且以青海、西藏为虫草商品的集散地,向全国辐射,影响着当地虫草经济产业链。虫草作为资源型经济的劣势十分明显。首先,从风险角度审视,这种从价格获取暴利的倾向与超消费心理需求倾向的“双向”驱动下的短期利益的经济,风险性很大。其次,从采挖农牧民的素质看,虫草经济的可持续之路难以为继,并且有悖于国家对青藏高原及三江源头生态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无序而获取暴利的资源经济背后的高风险性等已经引起投资决策者们的认同,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地方法律法规,禁止乱采滥挖虫草行为。

2 虫草经济背后引发的教育博弈困境

2.1 生态危机背后的教育困境 传统的农牧业经济虽然在农畜产品市场价格的作用下有些发展的潜力,但这种相对的优势与传统农牧业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与落后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也因为传统农牧业生产周期、品种单一、牲畜种群改良率、环境恶化、农牧民劳动观念等的综合影响,传统农牧业正处在生产和经营模式以及劳务输出等影响而举步维艰的转型时期。新的一种奇特的资源经济——虫草经济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经济的格局,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虫草经济背后整体反映的是大众化教育的困境与问题。具体来说呈现出了慢性的生态灾难与生态教育的博弈困境。一方面,相对条件下的个人理性的决策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全球干旱荒漠化趋势、青藏高原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等与这种人为的生态破坏加在一起呈现综合的生态恶化趋势。为了从保护生态的社会及国家利益与眼下个体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困境中走出来,只有发展当地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取消牧区学校的虫草假期等,勉励学子走出大山,用知识与劳动技能改变命运。

2.2 “双基”达标的义务教育与质量教育的博弈困境 目前牧区教育的现状看,国家“双基”达标从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西部顶岗支教等4方协同下追求数量的目标化任务基本实现,目前的现实存在追求数量化目标与质量化目标的博弈困境。为了从这种博弈困境中解脱出来,首先应该预期“双基”数量达标的目标向双基质量目标转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其次,仍然需要国家及政府强有力地推进牧区教育早日实现“双基”质量达标目标。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牧区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最后一块质量难以达标的“堡垒”。另外,搭乘我国现代教育资源优势,对牧区品学兼优的牧民子女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开通享受省内甚至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绿色通道。牧区教育最大的短板就是师资力量紧缺,因此,一方面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优先考虑招聘引进省内外优秀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大本地教师的外出培训力度。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双基”质量达标的强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帮扶与援手,全社会的关注和地方政府及学校的勇于承担责任,牧区教育有望摆脱数量与质量的博弈困境。

2.3 社会文化教育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与价值观也受到了一些冲击,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的那种敬畏感和保护环境的法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利益化影响中逐渐淡出或消失。因此,倡导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保护环境与爱护家园意识的教育要深入牧民的心,特别是要从学校教育抓起,教材中也应反映出来,恢复传统文化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神圣与敬畏之心,宣传保护环境的法文化。

2.4 法制教育危机 针对当前青藏高原腹地及三江源地区由于虫草热兴起的人为破坏生态现象,国家与地方政府尽快出台并完善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乱采滥挖现象。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保护政策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惩治力度。与此同时,建立农牧民诚信体系,对农牧户的道德诚信、遵纪守法等记录备案,并与社会福利保障等挂钩。通过建立健全牧区的道德诚信体系、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从法律法规的高度为生态保护保驾护航。

3 农牧业经济的理性预期及“两步走”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根据农牧业经济的理性预期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前提是农牧民必须完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预期资源配置的效果存在。农牧区经济由于农牧民的利益与素质的博弈困境在非理性预期的轨道上运行[3-4]。因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目前这种困境的捷径。依现有条件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分两步实施构想。

3.1 捷径与突出重点并举,发挥人力资本功能效应,诱发人力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和投入

3.1.1 依托教育开发战略。依托教育开发战略,是让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搭乘外部教育资源优势的快车道,尤其是依托外部教育资源优势办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依托教育开发达到了降低开发成本而具有开发成本优势。按成本收益分析,初等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了初等教育就不再是“睁眼瞎”,他们能够读书看报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普及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牧业信息的成本。教育部计划今后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点放在抓农村的初等教育也是基于这个实际来拟定的。

3.1.2 女性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由于历史等的原因,我国女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是比较低,然而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是女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是要改变这种地位和责任不对等的现实,通过开发女性人力资本,不仅开发女性自己,更主要的是通过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带动一家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多重效应。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个具有非常重大现实意义的、符合我国国情与民情的一种积极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场革命,这种革命不仅给几千年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下的女性带来发展的希望,也给几千年思维定势下的男性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全面推进农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3.2 通过城市化、信息化之路,克服农牧区地缘劣势,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进程

3.2.1 城市化之路。人口城市化是实施人口迁移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城市也是区域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具有乡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可将不适宜人类生存与居住的农牧业人口由政府牵头实施农牧区人口迁移工程。

3.2.2 信息化之路。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于其他地区,特别是人口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大力改造更新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极大地促进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信息化将推动农牧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导向型经济发展向人力资源开发导向型经济发展转变,加大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牧区克服区位上的劣势,打破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发挥后发优势,以比较高的起点发展新型产业,寻求“蛙跳式”的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素质问题,西部虫草经济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农牧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依托教育战略不仅具有开发成本优势,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农牧区教育数量达标向质量达标的强有力推进和农牧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农牧区经济有望从短期的资源经济跨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邹恒甫.高级宏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51.

[2]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76.

[3] 莫志宏.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1-25.

[4] 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