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对幼儿教学的优势性分析

因材施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陶行知曾以松树与牡丹所需用肥的不同,对因材施教做了形象而科学的比喻。幼儿教育作为婴儿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重要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不定型到基本成型[1],转而开始按社会需求获取学习知识的过渡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材的使用成为幼儿教学的关键。

1、面向全体与把握个体的关系

陶行知说:“培养创造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把了解教育对象作为教育教学的先决条件,即“首先要认识他们",把握个性,知其特点,即差异性,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上的施教管理。可见,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而要做到因材,首先得知材,这个“知”就是认真把握,区别了解幼儿,这个“材”则是幼儿的特点或表现上的差异性,故"知材"应当成为因材施教的第一要务。

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有的幼儿高傲自信,唯我独尊;有的则孤独自卑,谨小慎微;有的性格开朗,放任不羁;有的则斯文安静,循规蹈矩;有的脑力激荡,充满幻想,有的则孤僻自闭,沉默寡言……等等,故有人曾把幼儿的特性归纳为12个星座类型[1]。实际上,幼儿的特性是千差万别的,对此不能简单机械的分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绝对的共性或类型,“纤维之审在于察”,知其然才能知所以然,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就要倍下气力,通过日常教学、生活观察、活动考察和家庭咨询等途径,着力把握了解、刻意体察孩子们的不同特性及成因,做到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都心知肚明,尽管这在客观上有难度,但无论如何,深刻而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差异性,认真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应当成为每个幼儿教师的第一要务,成为因材施教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2、统一教学与有的放矢的关系

因材施教即有的放矢,统一教学是笼统单一的“共同喂食”,能力强的幼儿“吃不饱”,能力弱的幼儿则“吃不了”。因而,还必须在开展好统一教学的同时,在“知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针对性教育。

有的放矢,还必须把握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将幼儿分为四种性格类型来针对性施教:

一是胆大,主见型。思维活跃,敢于大胆指挥指导别的小朋友,对于这类幼儿应赋之以一定的职位,但在赋予职位的同时要建立行为规则,并严格要求与约束。

二是难以驾驭、好动型孩子。每个班里都少不了这种不安份的孩子,常坐立不安,耐不住寂寞,用工做事三心两意,整理教室也是拖泥带水的,这类孩子经常粗心犯错,但自尊心又强,存在问题也最多,对他们要注重把握其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心理动机来对症下药。

三是胆小,内心自闭型。胆小不愿意与人沟通的孩子。对于此类幼儿,以自愿为中心多进行鼓励,重复教授,多观摩,适时引导,一对一帮助,学会与人商量讨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做工技能、兴趣和沟通合作意识;在语言学习上,注意在教学中有意识点名要求复述简单的故事,循循善诱地通过引导、暗示、提醒,大胆回答老师提问,多鼓励,让幼儿逐步走岀自闭阴影,渐渐融入集体交流活动中来,不断增强口头表达和相互沟通能力。

四是乖巧,大众型。情绪稳定,从众性强,基本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事听教,教学组织管理也比较顺利。对这类孩子重要的是切不可因此而忽视,同样需要把握其细微的个性特点差异来针对性施教,此类孩子大多性格稍显内向,在过激的批评下,会立时变的沉默不语,封闭起来。使之拥有最大的安全感,很愿意很快乐地表达想法。

这种四分法尽管还只是粗线条的,但教学收效却是明显的,今后更要一一面对每个幼儿,进一步深化、细化、优化分类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分层评价体系。

3、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的关系

幼儿的个性与特点的形成,与家庭、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家园并举是因材施教重要的一环。要通过有计划的家访或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尽可能加强家园沟通,合力施教。如有些孩子在园活泼好动,到家里却显得沉默内向,且喜欢独自呆在屋里,这种情况家庭方面为之创造各种社会性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想方设法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带孩子到户外多看看,多走走;我曾多次有意识的牵线搭桥,协调联系,促成两家人或多家人一道带孩子外出游玩,这样孩子们在家长或亲人的陪同下,他们的相互沟通和合群激情明显迸发,增强了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彼此感情;对于有惰性的孩子,要求家庭切要克服溺爱心理,让孩子尝试着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平日里一些攻击性行为比较明显,性格急躁的孩子,应敦促家长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暴力行为的电视动画片,并多方矫正;对于父母离异的幼儿,这些孩子往往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学习生活态度消极,作为教师更要厚爱一层,赏识有嘉,并多与其监护人联系沟通,要求家庭或者请求有关社会组织多加关注,不要让孩子自幼就留下心理创伤,使之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4、教书育人与感情沟通的关系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具体到人,幼儿的感情世界既丰富又脆弱,幼儿的因材施教,关键的是师生情的亲密融洽,是教学最大的人性化。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个“真教育”,就是教师要视每个幼儿如生身之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没有任何自身的功利;这个“心心相印”,首先要求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注重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与幼儿的心灵相通和情感融合中,更好地关心幼儿身心成长,悉心把握幼儿个性,细心体察幼儿痛痒,耐心对待幼儿缺点;其次,打破“优差生”,每个幼儿都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兴趣与爱好,气质与性格,禀赋和潜能之别,特别是不能将所谓“差生”与“弱智”划等号而有任何的歧视,须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该用幼儿教师应有的大爱之心来善待、来勉励、来评价他们,在教学上要循循善诱,在生活中能呵护有加从而避免在孩子们中产生优者自傲,差者自卑现象,在师生之间、幼儿之间营造出亲如一家、平等尊重、融洽和谐的学习生活气氛。

5、智育教学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陶行知曾说,对待学生要在“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对于正确把握幼儿智育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幼儿教育至少要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方面上都共同发展,可见幼儿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在因材施教中,必须认真把握《纲要》核心精神,充分认识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致力摒弃单纯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一是教师要创造宽松条件,让幼儿自由自信的大胆表现自己;二是努力为幼儿营造更多的社会性活动;三是十分注重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开展,在寓教于乐中发掘和激发幼儿的个体潜能,这也是幼儿区别于其他学龄人因材施教的共同点;四是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善待幼儿,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幼儿;五是加强孩子们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意义深远,而幼儿的因材施教,事关百年树人;因材施教,更任重道远,需要把握的关系有许多许多,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殚精竭虑、求知创新,把努力实践因材施教,推进新时期幼儿教育教学,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追求。

【作者单位:霞浦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