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另类思考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巨大阻碍,众多学者、专家认为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首要策略。但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是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并不适合发展高等教育。

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

一、美国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有些学者主张借鉴美国在19世纪中叶推行的“赠地学院”模式建立我国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学院的经费资助。①后来美国历史上就把这种用赠地方式建立的、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教育的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莫里尔法案》推动的“赠地学院运动”适应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为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情况复杂的中国农村需做进一步研究。

一则,中美国情有别。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之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此时,联邦政府掌握大片肥沃土地,而其他形式的资金严重缺乏。鉴于此《莫雷尔法案》中规定:各州需将所赠拨土地出售,用所得经费建立永久性资金,以资助、供给和维持至少一所专门学院。这使得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同时资源得到成功转化。但是,我国现有绝大部分的农业用地已被农民以各种方式承包,承包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闲置的土地乃是些价值极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荒山、荒沟、戈壁和沙漠。国家不可能从这些土地上获得充足的资金用以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时至今日,美国“赠地学院”巳发展成为完善的社会学院体系,这些社区学院立足社区,从社区实际出发,以全民为对象,把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普教与职教、成教、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当前我国地广人多,地区间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较之美国还差一大截。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高水平的大众化、普及化并非短时期内所能企及。如要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我们需要高出美国几倍的投入方能成功,且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和物力,可见,这一策略并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再则,较之美国我国相关高等教育的立法尚需完善。美国在正式颁布《莫雷尔法案》之后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案,以保障赠地学院的资金投入。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哈奇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拨款15000美元,以资助各州在赠地学院内设立农业实验站。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每年对每所赠地学院拨款最低限度为15000美元,以后逐年递增,最高限额为25000美元),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财力得以正常运行。美国国会又相继于1929年、1934年和1936年颁布了《乔治—里德法案》、《乔治—埃雷尔法案》和《乔治—迪安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为各州赠地学院专项拨款共计1800万美元。②《莫雷尔法案》及其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促使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当时情况所制定优先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不断完善,保证了赠地学院的办学方向,有效地解决了赠地学院所需的办学经费,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较之美国,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项就专门保障某类高校资金投入的立法。尽管从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给予足够重视,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提出了不少解决办学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措施,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得到顺利地贯彻执行,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我国的农村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办教育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发展需要高投入的农村高等教育,无异于将农村高等教育的种子播在了贫瘠干旱的土壤里。

二、我国不适合在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教育意识淡薄、农业结构和耕作模式落后的农村发展高等教育

首先,不适合在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发展高等教育。我国农村教育虽然也有巨大的发展变化,农民虽然普遍具有尊师重教、节衣缩食送子女上学的传统,地方政府虽然为发展农村教育付出了艰辛努力,但农村教育相对城市教育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普及程度低,城市已基本普及至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在近年大幅度提高,而农村义务教育都没完全普及,辍学率仍居高不下;二是教育投入少(尤其是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少),办学条件差。校舍中的危房几乎都在农村,师资不合格和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是农村学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三是教育结构不协调。由于教育和劳动人事制度的城市化取向,农村经济落后教学与农村实际结合不紧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十分艰难。但是,由于城乡巨大差异存在,这些问题从来未能彻底解决,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我们很难将这样的基础教育与强调高层次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联系起来。高等教育的“高”是以完全中等教育作为参照物的,学生只有在接受了完全中等教育并获得毕业后,方有可能再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基础教育很难培养出大量具有一定基本素质适合高等教育的学生。我们不能盲目地将那些较低层次知识技术阶段的农民直接植入最新的科技环境中接受高等教育。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并不适合我国农村地区。

其次,不適合在教育观念落后的农村发展高等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长期以来,受历史积淀、传统教育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村人口习惯于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教育、思考教育,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能从长远的眼光来发展教育。一些农村学校领导满足于外部扶持,懒于自身谋求发展,且大多数农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束缚比较重,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阻力比较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不能积极参加种类专业技术培训,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甚至不愿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有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又悄然抬头。农村整体教育观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各项教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这正是当我们把各项教育政策落实到农村后发现其变了味,走了形的原因。每年我国都有大批中小学生辍学,大部分并不是因为上不起学,教育意识淡薄,认为上学无用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像当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时,我们的农村高等教育会发展到哪里去?

再次,不适应在农业结构和耕作模式落后的农村发展高等教育。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薛天祥教授也把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定为研究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可见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有较高运用科学和发展科学能力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才。我国现有单一的农业结构与有高深专门知识的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诚然,我国农村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但是我们更需要具有全面知识能进行熟练操作的“多面手”。我国农业生产仍是以家庭生产为单位,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农业结构和科技化的耕作模式。这就要求农民需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全面的生产技能方能完成农业生产,而强调高深专门知识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精人才并不适应我国现有单一分散农业产业结构和沿袭了近一个世纪的传统耕作模式。现在教育需为农村培养有丰富经验,懂技术的“多面手”,他们需要学习的是“怎么做”而不需要研究“为什么这样做”。这与培养有高深专业知识人才的高等教育并不一致。

因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扎实地从基础教育做起并利用现有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首先,基础教育方面要改革目前单一性、应试性、离农性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保证对农村基础教育投放,使农村中小学有必要的资金保障,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其次,把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农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主阵地,使其在科教兴农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高校也必须重新审视当前科教兴农工作的局面,建立完善体系,确立科技兴农的长效机制。再次,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学习化农村社会,使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培养经济发展实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复次,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农村劳动有效的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按照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与经济衔接最为紧密。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将在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http\:www.edu.cn/20030115/3075964.shtml 2005,5.23

②续润华、李建强.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简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