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地区女性脱贫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含义是关注弱势群体,即关注处于贫困地区及下岗的人群。贫困问题大大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贫困的本质是人本身的贫困。可以说贫困中低的人力资本的形成、低水平的人文发展会直接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中有60%的是妇女和儿童,其中大部分的基本素质都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脱贫工作。我们要关注和探讨作为人类的一半的妇女包括由妇女构成的最贫困的群体的发展和进步。

一、人口素质低下——贫困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讨论,贫困不是指那种有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短期或个别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论及贫困产生的原因,逐渐形成了包括人口压力论、环境条件恶化论、自然资源贫乏论、政策不公论、资源短缺论等等。基于此认识,在扶贫对策上提出三种主张:一是加大扶贫投资力度;二是进行开发性移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压力、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三是调整国家政策,变向东部倾斜为东西协调发展。这些扶贫政策对缓解贫困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都侧重于强调形成贫困的外部原因,而对贫困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人口素质低下的探讨不够,以致于所提出的扶贫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消除贫困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素质低下是改革贫困落后的最大阻力。

二、女性贫困人口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封建的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通常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包括生育动机、目的及其对子女数量、子女质量的期望和偏好等主要内容,也包括婚育繁衍等方面形成的种族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等。生育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生育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人们以多生为目的,重视人口数量,忽视人口质量。“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男尊女悲”等思想还很盛行,这种落后的生育文化直接导致了区域人口膨胀,素质难以提高,过多的人口以及较低的人口素质,导致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过度开垦,使生态环境恶化;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条件下,人均收入下降,陷入贫困,贫困又使落后的生育观念难以改变,从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多胎生育和因贫困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女性饱受痛苦。加上封建的生育文化中隐藏的歧视妇女、崇尚夫权又给妇女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二)落后的教育水平

1、社会投入不足。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国际经验表明,教育投资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教育投入一般要占GNP的6%以上。中国对女性的教育投入不足,贫困地区的女性受益更少。有资料表明:从1952年到1990年四十年间,男性接受大专教育的机会是女性的2.7倍;接受中等程度教育的机会是女性的1.9倍;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是女性的1.5倍。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女性,主要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女性没有受惠于这种投资。

2、女童失学率高。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低,生活艰苦,来自家庭的教育投资非常有限。当家庭有困难时首先投资于男孩上学,当家庭缺劳动力时首先考虑是让女孩回家干活。每年100万失学儿童中,70%的女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因失学而造成低素质的女性又正是未来贫困人口的主体。这种现象与其母亲受的教育程度低、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现象的持续发展造成了贫困人口由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再到物质贫困的恶性循环,继而使女性素质越来越低。

(三)不良的健康状况

影响贫困地区女性健康的要素有:1、自然环境因素。地矿辐射、缺碘,饮用水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生存环境的恶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质量。2、贫困人口的换亲、娃娃亲,买卖婚姻大量存在,使得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更加低劣,一旦造成弱智又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3、素质和卫生保健因素。一般来讲,文化素质是与健康状况呈正比相关关系的,较高文化素质的妇女具有较好的健康保健意识。贫困地区因为缺乏医疗机构、先进的检测设备及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使得贫困地区妇女的健康状态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4、生活质量因素。农民家庭营养状况、饮食结构、住房质量、消费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女性健康状况。

三、提高贫困地区女性脱贫能力的措施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到:如果不对穷人的人力资本做较大的投资,那么从长远来看,减轻贫困的努力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贫困人口尤其是女性贫困人口的教育投人。提高女性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即提高她们的人口素质。

(--)“治贫先治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直接向贫困地区注入援助资金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产业。有资料显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每年向贫困地区注入40亿元左右的援助经费中,仅有1亿左右用于教育支出。有些地区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数个年级才有一个教师,小学生要到数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学。大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女孩连小学还难以念完。这种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造成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极其低下,从而使脱贫目标无法实现。因此要树立“治贫先治愚”的战略指导思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仁)开展专业技能化培讥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的女性,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女性,由于素质低下而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家务上,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技术学校分批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她们掌握一些专业技能,举办各种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培训。如手工艺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宣传,提高女性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给她们提供就业机会。这样有利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又会带来经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实现脱贫。

(三)改善女性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我国多数贫困地区女性的平均身体状况不仅恶劣,而且明显低于本地区的男性。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活较男子更为艰难,有限的家庭食品会首先满足男性的需要,女性的生活质量降至最低,大多成年女子营养不良,不仅体质下降,而且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发育和健康。改善女性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1、政府直接进行干预、援助。和教育经费分配一样,政府的医疗卫生保障费用的支出多惠及城市居民,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居民的关注严重不足。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计划,由于依靠地方筹集资金得以推行,而贫困农村的财政来源十分有限。在广西,有273个镇没有保健中心,占整个自治区总镇数的20%,这些镇大部分是在贫困山区。因此,单靠贫困乡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政府必须直接进行干预、援助。要制定科学的贫困人口健康脱贫计划并严格推行。集中人财物,加快贫困地区卫生保健基础建设,培训专门的医务工作者。

2、宣传保健知识。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害羞的封建禁锢,多胎生育,恶劣的卫生条件,使得女性的健康更令人担忧。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和电视等方式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减少疾病的产生。还可以由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分批到贫困地区义务进行咨询诊疗活动。

3、提高女性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质量。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贫困地区的女性缺乏独立的人格,思想保守,缺乏自信。没有生活的乐趣,繁忙的劳作使她们连看电视和听收音机的兴趣也没有了。

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的女性的精神生活质量,可以从培养她们的智慧和才干人手,增强她们的自信心。举行经常性的民间文艺活动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如:民歌、剪纸等可以增添她们生活的乐趣,让她们也拥有像都市女性的那种自信、进取、勇敢、竞争的品质,她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必将给脱贫工作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