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日趋多样化。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不可避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从历史维度、生产力角度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留给人类最经久不衰的两个法宝及其词语

关键词:历史维度;生产力角度;两个法宝;经久不衰的词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日趋多样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不可避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有人借反对“全盘西化”,误称马克思主义异族文化;或者说成是“过时”“无用”“无效”等异质声音出现。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证更加深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

(一)从历史维度,我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信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人类社会从低到高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说,自身的问题应该由自己的文化来解决。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有机部分。从此中国发生一系列空前变化,事实就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主义地半封建的社会。近代中国的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社会的政治变革,又必须驱逐帝国主义以争取得民族独立,简言之就是反帝反封。可在当时中国为什么自己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因为时代发生变化。时代的变化在:马克思预示了自由竞争必然发展为垄断帝国主义,列宁也预示了一般垄断、金融寡头垄断必然发展到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近代的中国,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出现了发展不平衡,英法发展缓慢,美国、德国、日本、俄国迅速发展。 19 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过程中,垄断帝国主义进行的是资本输出,它必然与封建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农民阶级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把《天朝田亩制度》作为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均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这种具有反对封建神权、原始朴素平等和民主等文化的农民文化思想,随着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文化思想不能指导摧毁中国旧的生产方式。接着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目标提出了反帝国主义不反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也就不可能出正确纲领,没有科学指导思想,而是反帝前提下反封,结果可想而知。资产阶级又走改良的道路,要运用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结果是无论改良派或革命派的最终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目标。完全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也不能指导中国摧毁旧的生产方式。

近代的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也最终证明了: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蒸蒸日上,中国逐渐走向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中国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

虽然近代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垄断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不发生一系列空前的变化。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变化是:

1.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不断进行资本输出,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商品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民主政治出现。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引进中国,标志中国真正的民主政治出现。

3.以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出现。在封建社会,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控制了思想。而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将臣僚变成了皇帝的私人奴仆。在政治等级上,确立了臣僚对皇帝严格的政治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运行中,用皇帝的利益取代国家的利益,将皇帝的意志作为政策、法律的核心。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

4.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出现。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从事小农经济。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了富国强兵,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产生于小农经济的儒家思想,整个封建社会一直以它作为指导思想。从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辛亥革命。儒家学说一直是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且儒家学说也不断创新,推出新儒学。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稳定和有序发展,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方面,起过重要历史作用。恰恰相反越是中国处于危难时,儒家学说无力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未能阻挡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而且控制社会的“三纲五常”反到成了阻碍革命的“网罗”,受到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批判。在中国思想领域统治了两千年的儒学,也随着清王朝的统治被辛亥革命推翻。

二、马克思主义留给人类两个经久不衰的好法宝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灵魂

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揭示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运动过程的一般规律性。此外,唯物辩证法还包括一系列成对的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等。唯物辩证法就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系统、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都是要按照某种哲学观点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核心就是贯穿始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具体运用。陈奎元说过一段话:“┉强和弱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的使命是转弱为强。相信辩证法,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冷战结束不到二十年,美国一超独强的神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显示风光不再,在思想文化上也不可能永远作霸主,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搞任何盲目崇拜,不能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尊奉为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就是不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价值观贬低为另类价值,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存在和振兴的内在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需要树立保持中华五千年文化优秀传统的信念,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先进的科学理论,立足自己的根基,发扬民族的创造力。” ⑵唯物辩证法使用范围非常广,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而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运用,而且全世界国家都在运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社会的新道路

历史唯物论揭示了劳动在由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生产劳动也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人们为了生活,创造了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生产活动中,人们又创造了文学、艺术、道德、美学、宗教等精神财富,并创造了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人通过劳动,既改变了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也改变了人本身,发展了人的体力和智力,还改变人本身的劳动,表现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工艺上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对象不断提高,劳动对象不断扩大,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不断变化。”⑶事实说明,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进程,是劳动起到巨大作用。马克思说过: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三、马克思主义留给人类许多经久不衰的词语

马克思主义留给整个人类社会许多经久不衰的词语,这些词语经历了150多年的历程,不仅体现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特征,而且对不同制度、不同国家都产生巨大影响力,也散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超时代、时空的科学预见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剩余价值、经济危机、价值、使用价值、共产主义社会”等许许多多科学名词。这些词语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作为时代的标准提出。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至今都在用这些词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一次提出要划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政治实践意义。我个人从上述几个方面表明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念。总之,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04—04—20.

[2]李维贵,王展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