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庆:新闻人的骄傲

就是这样,王保庆怀着一颗对国家、对工作、对人民、对乡亲负责的心,做着对他来说“有意义的事”。

11月1日,周末。

初冬的北京,依然阳光明媚。

忙碌了一个上午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文秘处处长王保庆和记者叙起了“老乡情”。

王保庆,原籍河南省中牟县,他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新闻人的骄傲。

“1”和“-1”的加减法

2004年,王保庆到新闻出版总署工作,新的工作单位、新的工作环境,给王保庆带来了一定压力。

为了更早更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王保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熟悉业务。即便周末,他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做计划。

有一次,为了汇总工作材料,玉保庆一天没有走出办公室。送饭的妻子,来到办公室,看到正专心致志整理稿件的王保庆,不忍心打乱他的思绪,坐在沙发上等。1个多小时过去了,王保庆伸张双臂回头看时,才发现了办公室里的妻子。他的妻子埋怨道:“给你带的饭都凉了,1个多小时连头都不知道抬一下。”王保庆却只说了一句:“工作重要!”

“1”和“-1”的加减法诠释了王保庆的工作态度。王保庆说,“劳”和“怨”是数学上“1”和“-1”的关系,年轻人在、工作中尤其要处理好“劳”和“怨”的关系。如果不干事还牢骚满腹,结果就是“-2”;工作了还抱怨不止,结果就是“0”,跟没干差不多;只有任劳任怨,才能得到“2”。年轻人在工作上要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尤其是机关人少事多,更应该多承担一些工作。

“总署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王保庆担负了简报、宣传和材料汇编等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这样评价王保庆。

即使在假期,王保庆也闲不住。

难释的乡土情

“假如,连来自农村的人都不关心农民的生活,我们又怎能指望那些城市的孩子分清小麦与韭菜呢?”3E保庆来自农村,也时刻不忘农村。

每逢假期,王保庆回到农村老家,乡亲们的辛苦,淳朴的民风,都深深感动、感染着这位从农村走出去的新闻人。

2006年,回老家过春节的王保庆,得知本村小学退休老教师因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而瘫痪在床。大年初一清晨,他就提着补品来到老教师家。在病榻前,他拿出自己积攒的2000元钱递到了老教师手里,老教师伸出干瘦的双手颤抖着接过钱,然后握着他的手说:“保庆啊,你是一个好人,你能来,我就很高兴了。”

在那个假期里,王保庆不但去看望过老教师,还自己出钱为村里的五保户购置生活用品。

“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农村有志青年,我希望给予他们的不但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帮助和鼓励。”迄今为止,经王保庆资助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农家娃”已经有20多人。

浓浓的乡土情时时鞭策着这位新闻人。“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谈到农村、农民问题,王保庆感慨道。

为了加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王保庆身体力行。2001年,他主动报名到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冯庄下乡驻村,吃住在农民家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结识了好多农村朋友和一些农村干部。

那段日子,他感受颇多,结合自己所学,撰写了《部分村委会在换届选举中暴露出来的不稳定因素应引起重视》等3篇文章,并在新华社《决策参考》发表。

2007年5月,王保庆还和到北京来参观考察的广武镇董庄村的120多名党员干部座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

因此,他对三农问题既有理性认识,又饱含着深厚感情。

他写的关于农村、农民的理论文章,涉及农村土地、农村教育、农村养老、农村治安、失地农民、农民人权、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党员素质等问题。

当有人赞扬他时,他谦虚地笑笑:“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就是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我不是圣人,只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人、做些事,希望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就是这样,王保庆怀着一颗对国家、对工作、对人民、对乡亲负责的心,做着对他来说“有意义的事”。

风雨结硕果

“学以致用,用有所成”,是王保庆在学习与实践方面的座右铭。

在经过风雨的洗礼,经过刻苦的学习之后,王保庆先后荣获“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首届“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首届中国廉政文化论坛征文一等奖、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全国社科规划办国家社会科学课题青年项目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优秀人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第七届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多种称号和荣誉。

王保庆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年项目《当前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社会大变革时期我国新兴社会阶层研究》和《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

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党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摘登6篇、转载1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5篇;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领导决策内参》等刊物发表新闻作品近200篇;发表的理论文章和新闻稿件多次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参加国际、国家级学术研讨会20余次,提交论文20余篇,获一等奖6次。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评价说:“我们博士生导师都知道,百优论文非常难得,含金量很高,在一般院校中百优论文获得者可以直接被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一般人很难企及,而且很多院校多年也出不了一篇。我觉得王保庆的学习精神和科研成果是一般博士很难企及的。”

电话铃声响起,王保庆又要投入工作了。窗外的阳光,洒在他的办公桌上,温馨而美好,一股暖流从他掀动的书页上传递到了他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