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docx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文化是最大软实力,文化产业是标志发展趋势的战略新兴产业。面对经济新常态,大力发展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是增强镇原软实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的支柱产业,也是支持全县发展的“绿色产业”、“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是发挥镇原生态历史文化特色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委办、***委党校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县相关文化旅游景区景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查看、访问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一、抢抓机遇突围突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体质增效跨越发展近年来,***抢抓国家、省、市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按照市上“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破突围”的要求,文化旅游工作主动破解思路、资金、落实一系列难题,将北石窟寺镇原片区等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和旅游扶贫重点突破性项目深度谋划推进。一是深度挖掘,高位谋划定思路。挖掘整合“一驿一城一带”、“三山三寺三池”旅游资源,打破思维定势,确立旅游产业全域发展思路,以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为支点,有效串联彭阳古城、玉山寺、“三池”、石空寺、潜夫山等景区,集中打造茹河川区乡村旅游示范片带和大景区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聚合力量,精准施策破难题。多轮驱动、多措并举破解旅游扶贫资金瓶颈。一方面紧盯招商引资,精心论证储备招商项目,出台专项优惠政策,精准对接招商,成功引入黑龙江大庆市、省煤田地质局等投资商,整体开发北石窟寺、“三山”“三寺”“三池”等主要景区。另一方面整合项目资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包装上报景区建设项目,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专项列支文化旅游发展扶持资金,融资贴息,启动信贷资金助力旅游业发展,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三是创新机制,靠实责任抓落实。成立各景区景点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等专门机构,专抓景区景点项目及全县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全面落“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将旅游开发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明确时限,挂图作战,定期督查考核,加快景区建设快速推进。四是加大投入、完善规划、强化设计。仅今年,落实计划投资6.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2.1亿元、北石窟运营板块3亿元、“三池”开发1亿元。目前,北石窟驿项目的各项目板块年底前尚能建成投入运营;
“三池”等开发已完成规划设计,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即将启动实施。二、文化旅游业起步晚现有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发展和形成优势产业产品困难和问题多总体上看,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虽取得重视程度高、认识统一、思路明晰、全方谋划、推进提速、效益显著等发展上的全面进步,但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和潜能还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旅游业还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也未能形成优势产业和产品,文化旅游业的潜力、潜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整理和提升,同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全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还远未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广度还有待延伸扩充,文化与旅游“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文化大县特色优势通过旅游展示尚不显著,文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一)文化旅游融合领域不宽层次不高。全县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厚重的文化资源和内涵基本停留在学术探讨和研究的状态,没有很好的以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展示带动起来,使旅游业显得甚为萧条,更未形成产业。以诚信文化的开发为例,我县外出务工以及外地工作人员以其勤劳质朴、诚实守信的品德,早已形成“诚信镇原”口碑,但至今没有进一步放大诚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现有和在建的多数旅游景区景点,其“小、散、平”的特点比较突出,一些新推出的旅游项目,如三岔鸡头山、红军长征遗址,“三山三寺”等景区,潜夫山森林公园、魅力乡村游等,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利用不够,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文化内涵缺乏,同质化、单一化现象严重,规模小且档次低,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足,“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仍是普遍现象。(二)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足挖掘不深。我县“潜夫”文化、“三山三寺”文化等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诚信文化也是优势资源,但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其他历史文化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也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但无景,有景而少物,如武沟、马渠及原彭阳等乡古长城遗址,多成断壁残垣,没有变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一些非常好的素材没有表现形式,彭阳古城、玉山寺、“三池”、石空寺、潜夫山等少景少物,游客能“闻其名”,但少“见其形”。整个文化旅游产业链短小,没有将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特产等融入其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予以很好配合。同时,镇原书法、刺绣、香包、戏曲、民歌等陇上生态民俗文化产品,苹果、红杏、黄花菜、绿宝西瓜以及特色名优食品,如杏制品、老式席、臊子面、镇原油饼等特产,虽然知名度较高,但作为特色旅游商品,未能得到较好组织谋划。(三)文化旅游配套尚不完善环境不优。从总体来说,一方面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规划缺乏,开发投入大,经济回报低,资金投入不足;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产业化规范程度不高、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游客投诉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要素不齐全,食、宿、行、游、娱、购等服务核心体系还不健全,如“三池”景区等,其周围尚未有健全的连锁型、常态化、规范经营型特色酒店,有品质的餐饮店更是寥寥无几;
多数的景区景点停车场和摊位规划不明确,游客服务中心、垃圾桶、厕所、标识牌等破坏或缺失严重;
景区缺乏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消费、娱乐需求,也自然不能形成可观旅游收入;
经营商贩多数不具备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有的景点杂草重丛生、垃圾污物遍地,还有踩踏花草、乱涂乱划、攀爬景物、乱丢垃圾、宠物入园等不文明现象,管理机制、制度尚不健全,规范和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责任心欠佳。(四)文化旅游市场体系较窄营销不畅。文化旅游筹资渠道单一,仍然依靠政府投入为主,大多数乡村和部分旅游景区景点“有旅游缺文化”,要素基础薄弱,规模小、设施少,软硬件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加大财政投入,及升级改造。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乏力,如统一的既城市又旅游的宣传力度和宣传产品缺乏,营销模式单一,权威媒体介入不够,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活动的设计、运用频率较低,旅游宣传品发行量也较少,文旅品牌形象尚未真正建立,难以产生轰动效应。三、镇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景点连片成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广阔前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我县具有良好的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一是历史文化深厚。镇原是华夏故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夏商周属雍州,秦属北地郡,汉首置临泾县,唐时置原州,元称镇原州,明改州为县,沿承至今。作为数千年设州镇置郡县之地,我县历史文脉清晰,历史遗迹、积淀深厚,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东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和北魏灵太后胡充华的故里;
历代文臣武将层出不穷,如李恂、胡奋、席固、皇甫镛、胡顺之、杨政、仇钺、许理等保家卫国、守职重实;
东汉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
北魏灵太后临朝摄政,治国清明;
我省近代十大名医之首慕元春名扬陇东、杏林楷模;
慕寿祺从政清勤,博史善文,《甘宁青史略》独领风骚。***又以陇东“文化大县”闻名,近现代书画名家张宸枢、张炳麟、邓博五、段思坎等人闻名省内外,2010年被中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现有镇原籍中书协会员26人。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尤以剪纸、香包、刺绣独具特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建成占地150亩文化产业基地1处,文化协会11个,产业法人74个,个体户326户,各类文化人才6500人,其中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70多人。私塾发达,人才辈出,至1917年有私塾几十处,仅在清代就出了至少20多名进士。历史遗存较多,现存古长城遗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役遗址等多处。文化遗产丰富,儒、道等文化辉煌一时,有相当数量文化遗产隶属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生态环境优美。修建滨河大道,河湖堤坝,让山水与城镇融为一体。在园林绿化上,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村完成绿化美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林园化的绿色发展正在加快推进。在节点广场上,累计建成县城东西区文化广场、潜山森林公园广场和乡镇等文化场站21处,潜山森林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
乡村建成文化休闲广场210多个,基本实现文化广场行政村全覆盖。在城乡环境上,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环卫一体化,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全县215个行政村进行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日益改善。作为农业大县,传统农业形成深厚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加速推进,飞速发展,观光农业初具规模。全县地域宽阔狭长,平原、丘陵、山地、川台地次第分布,地貌特色优势明显,自成景致。位于县城工业园区的甘肃中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形成一批效益好、就业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牧业加工企业,成为现代农业的特色景致,构成全县农业观光旅游的重头。三是景点连片成区。“一驿一城一带”、“三山三寺三池”等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以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为支点,彭阳古城、玉山寺、“三池”、石空寺、潜夫山等景区有效串联,形成茹河川区乡村旅游示范片带和大景区发展格局,辐射带动2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基本形成了众多景点星罗棋布的旅游格局。四是声名已经在外。作为“中国书法之乡”、“红杏之乡”、“黄花菜之乡”、“红富士苹果之乡”、“绿宝”(平泉马洼等地西瓜)种植之乡、“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之乡”、“生态宜居”之乡,以及“诚信瓜果”、“诚信蔬菜”、“诚信小吃”(镇原油饼、臊子面、老式席等)等城市形象已经被国家相关机构认可,镇原早已声名鹊起。省级文明县、卫生城市、文化强省先进县等一系列先进称号和荣誉,更成为“金字招牌”,成为省市内外旅游休闲和消费的最佳地。四、在“创意”上做文章全域化上下功夫把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关键要在“创意”上做文章,在全域化上下功夫,把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全县经济转型发展新突破。(一)严抓规划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层次性结合我县《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等,利用山、水、人、物,文化古迹等大资源,下重手,出实招,打好全县旅游片带建设翻身仗,聚焦全域化发展,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统一保护、规划、开发和营销,既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创意开发、产业链高端发展、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又力求突出镇原特色,使景区景点找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结合点,实现全县文化旅游业的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产业发展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文化旅游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关部门从严把关,强化监督,严肃问责,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开发旅游资源,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二)挖掘资源,查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契合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一要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充分发挥县政协文史、文化出版、档案地志、诚信文化研究等机构的组织作用,加强本土文化的梳理研究,加速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转化运用步伐。在此基础上,编写本土教材,扩展镇原历史文化影响力。二要加大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建立历史文化遗存数据库,出台古遗址、古村落、古民居修缮技术和新建仿古建筑技术标准,编制重点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加快修复县内各处遗存的历史古迹,做好传统技艺、农耕文化、民歌戏曲等陇上民俗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挖掘整理镇原古文化遗传,形成丰富的文字材料,或绘制成图成册,或以实物实景,微缩景观的形式再现。三要打造文化旅游有机载体。加快诚信文化标志城、县博物馆、文博园、陇佑民调等文化展览馆和非遗数字化体验厅等场馆的建设运营。打造包括建筑、绿地、河坝、特色街、城市夜景及主题文化广场等景观体系,如打造金龙文化休闲商务区、县城美食特色街、滨茹河风情线等街景线;
建设完善县城东西南北体现诚信、和谐等内涵的文化广场,竖立镇原历史文化名家塑像,建设名典、名籍故长廊;
滨茹河两岸适当建设镇原历史名人文化长廊、古景雕刻、历代文人诗词长廊等,增加景点的文化底蕴;
布局建设滨茹河旅游岸堤、休闲区等,开发自然生态景点养生功能,发挥叠加效应。分期或逢节日举办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文化旅游晚会,创作一批雅俗共赏、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节目,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生活。充分调动景区、企业、民间艺人、社会人员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健体等休闲娱乐业,逐步形成具有镇原风格的休闲娱乐品牌,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特别是北石窟寺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力争使胡氏文化博览园落地生根。(三)面向市场,培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软环境一要推广整体品牌。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与国家、省市等主流媒体合作加强城市整体宣传,重点在西安、固原、平凉、西峰以及周边各县,加强旅游形象和线路推广;
举办“记者镇原采风行”活动,邀请著名旅游城市旅行商代表,实地考察,举办镇原杏制品等特色产品博览会,戏曲、民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陇上文化节会等系列活动,吸引周边市县及省内外游客广泛参与。二要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适时推出系列旅游专栏、专题节目,探索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微营销”模式。三要打造精品线路。强化石窟驿、“三山”、“三池”、“三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整体策划包装,合理设计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等旅游线路,协商融入省市知名旅游线路,增加旅游客源。四要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西安、固原、平凉、西峰等周边市区和华池、庆城等周边县的沟通协作,推出镇原旅游诚信卡,整合共享旅游资源,加快融入如“好客崆峒”等相关旅游品牌,扩大镇原旅游的“辐射效应”和“同城效应”。(四)完善配套,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硬实力一要健全景区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石窟驿镇原旅游集散中心和片带建设,重点建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餐饮屋位、广播、电子屏、文明标识牌等基础设施。结合历史文化遗存点内涵,建立灵活多样、美观大气的景区中文解读标识,方便游客了解景区造型意义和文化内涵。建设吃、住、购、娱等文化旅游步行一条街,大力扶持开设家庭旅馆,积极引进快捷酒店、连锁酒店,建成10—15家三、四星级农家乐。二要完善县内交通路网体系。制定全县旅游交通建设规划,逐步开通景区公交、客运专线,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乡村旅游景点延伸,在各景区间开通摆渡车辆。加快各旅游景区与等级公路的连接,实现旅游路线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安全畅通。加强公共自行车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休闲自助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主要交通线路补设旅游标识,规范通往景区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三要建立灵活开放的投融资环境体系。县财政设立足额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足额拨付,高效利用,并建立财力增长与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步增长机制。文化旅游协调领导机构要积极统筹协调,向上争取国家、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制定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争取投资、多元融资工作机制、制度,激发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积极试点小企业“旅游贷”,落实景区经营权、门票收益抵(质)押融资,扶持、支持旅游公司、旅行社等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五)做强服务,提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满意度优质服务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满意度是提升文化旅游人气商气的关键点。一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文化旅游产业组织领导机构要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旅游景区景点安全管理制度》、《旅游景区景点员工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规章制度,确保规范管理运行。二要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指导各景区、包括乡村游等,创建村街特色旅游、农家乐经营等工作,制定旅行社激励奖励办法,鼓励相关旅行社把镇原旅游景区景点纳入有关品牌旅游线路。制定印发《***旅游景区景点考核激励办法》,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重大节假日,组织公安、交通、质监、安监、消防、卫生等开展旅游质量、安全联合执法。加强文化旅游行风建设,设立文化旅游投诉电话,开展“旅游服务承诺”、创建“群众满意服务窗口”等活动,聘请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明察暗访,通过网络评价、现场评议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经营消费环境。三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镇原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遗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通过项目带动,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文化创意、营销策划等科研人才,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在县职专开设文化旅游专业、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适用和后续人才。建立导游员星级评定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素质培训,提升服务形象。举办文化旅游产业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把脉出招,邀请著名作家、画家采风等,借用“外脑”来发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四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营销、虚拟旅游、智能监控于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旅游资源发布宣传、服务质量投诉反馈、旅游信息咨询交流等功能。密切与携程网、途牛网、同程网等各大旅游网络合作,为游客提供宾馆预定、门票预定、旅游组团等服务。五要创新惠民便民举措。促进文化旅游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组织开展市民“科普一日游”、“文化一日游”、“古迹一日游”等活动。推出镇原旅游年卡,向特别帮扶对象和特困人群免费赠送年卡。在每年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考虑收费景区景点统一实行半价或免费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