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在民汉大学生族际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及作用

摘 要: 民族地区高校是多民族聚居的校园,民汉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互动,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共存的社会环境中,族际跨文化传播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观念的整合,高校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 民汉大学生族际 跨文化传播 角色 作用

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传播行为。民族地区高校是多民族学生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以民汉学生人数居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相处,人际往来、联谊活动、课程学习之中必然伴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在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起桥梁与中介的作用。

一、民汉学生族际传播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教师与学生的聊天、辩论、QQ交流、E-mail均是人际传播活动,我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混合体,虽然我曾有写成“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念头,但这种念头存在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我便下决心写出这样的结论。组织是为一定的目的、任务按照特定的形式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群体,这种群体追求特定的社会功能,可见学校是一种组织,而且是一种特定的组织,教师与学生均是组织成员,不同之处在于角色与分工不同,因此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构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非组织群体,非组织群体的联系是松散的,成员角色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活动是一种组织传播,这种传播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以达到彼此影响的积极的主动性强的符号互动行为,当然这种彼此影响的强弱存在很大差异,教师信息传播的影响度大于学生,但提高学生信息传播的影响强度是发挥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追求素质教育的一种要求。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体现出人际传播活动、群体传播活动,其信息传播过程如下:

教师在民汉学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舆论领袖的角色。“舆论领袖”是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概念,经过后来学者的补充,“舆论领袖”的一般涵义指由于自身在某个方面、某个问题上了解较多或拥有比一般人多的专业知识而能够对周围的其他人或遥远的其他人对相关问题、知识认知产生影响。[2]显然,教师是学生的舆论领袖,这缘于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人生阅历丰富,在人格、角色上对学生也有吸引力。这种舆论领袖的作用也能影响到民汉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如教师为汉族学生传播有关民族学生性格、生活相关、为人处世的知识,向民族学生传播有关汉族学生性格、生活相关、为人处世的知识,将影响到民汉学生对彼此认知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彼此跨文化信息传播的效果。教师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图的B中,民汉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教师在彼此间发挥对彼此跨文化传播相关问题认知的舆论领袖作用,当然这一过程民汉学生也会向教师进行信息传播,若师生关系融洽,这一传播甚至很活跃、很积极。

而在A中,教师变成一种隐性的传播中介,这种中介作用的发挥是间接的,老师通过向各民族学生传授各种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具有各种相关知识,影响到各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在各民族学生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中,经由教师获取的对对方的认知与了解将直接影响到双方信息传播的效果,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来自双方彼此的认知基础与认知期望。

仅凭个人有限的生活经验,教师不能够全面、深入地认知和把握各民族文化,这就需要借助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来扩大第二经验域(间接经验),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各民族文化,让自身获取理性的、合法性的“舆论领袖”的身份,图中的C清晰呈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形。从图中C也可以看到大众传媒传播的有关各民族文化的知识对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均有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帮助各民族学生形成对其他民族学生理性的认知,从而帮助各民族学生增强在与其他民族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信息传播效果。可见大众传播在民汉族际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扮演着间接的角色,当然这一陈述仅适用于该文与该模式中。由于教师从事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教师的著作、论文、评论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会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影响,甚至通过长期宏观的信息传播来塑造出新型的各民族文化,当然这里的教师概念的外延指整个教师群体。

二、民汉学生族际跨文化传播中教师的作用

除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外,课堂上、生活中师生间的交流更是各民族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少数民族学生讲课的汉族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向少数民族学生传播汉民族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看待汉民族文化,同样汉族教师也要通过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来认识与了解各民族文化。相互了解是跨文化高效传播的基础,并不是每一位汉族教师都能较准确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较正确地理解各少数民族学生背后的思维方式、心态、情感与共鸣。在了解、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各少数民族学生也是汉族教师的良师益友。民族地区高校中汉族教师不仅承担着少数民族班级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汉族班级的教学任务,也承担着向汉族班级学生传播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任务,还要帮助汉民族学生了解、认知各少数民族文化,使汉族学生准确理解少数民族学生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促进民汉学生更好地交流、相处。

大学校园有很多学生活动,各民族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为各民族学生之间集中的、频繁的、有组织的族际信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学生活动往往都会请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或参与评委、嘉宾,由此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族际跨文化传播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的指导与引导下进行自觉的文化互补,从而带动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族际之间的认同,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与和睦。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者,可以积极利用校内媒体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大众传播,如教师积极在校报、校内其他报纸发表有关高校校园族际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提高各民族学生对族际良好互动的认识与把握,帮助学生在思想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族际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为现实生活中的族际信息传播活动提供具体方法和理论指导。

民汉学生族际间高效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消除民汉学生彼此的隔阂,增进民汉学生彼此的感情与友谊,这将有助于校园民族团结,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三、教师对族际传播中多元文化的整合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传播者,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好、可信的形象,其传播的道理、观点等内容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育学家提出了“良师益友”的教育观点。不良不能为师,不善不能为师。恶师可能胜任“授业”,但不能“传道”,对于处于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学生更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道”的学习,学习为人处世的规则、方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对于多民族学生杂居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对“道”的传授尤其重要。民族地区校园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于是文化的差异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化的差异即观念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将引起行为的不同,不同的行为有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整合观念,消除冲突的基础,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条件。整合不是非此即彼,不是排斥异己,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培养共通的认知,培育共同的经验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拥有相互理解的能力,具有相互有效沟通的技能。

观念的整合即道在不同文化现象中的传播,道指事物的规律与纹理,顺道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而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意识形态是后天的建构,每个文化体建构出来的意识形态各具有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差异很大,远不像1+1=2在全球得到一致性公认。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提出不同文明水火不容,可见意识形态的规律性差异可谓天壤之别。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里,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行为、言论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其行为方式、思考模式与儒家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汉族学生差异巨大,在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中产生冲突是常有的事情。教师与学生相处良好,学生传授未来就业与生活的技能与知识,就会得到学生的尊敬与信任,由此拥有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所需要的高可信度与高效度。作为同时为民汉学生“授业传道解惑者”的教师在观念的整合过程中扮演着中介与桥梁的角色,而这种中介与桥梁的角色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不是消极的,而应该是积极的。教师不是传声筒,而是把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了解积极地传播给各民族学生,促进他们更有效地交流与相处。在各民族学生向教师进行信息传播时,教师不能仅仅是旁听者,而应该积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更深入地学习各民族文化知识,方可积极地理解学生的话语,更准确地把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青出于蓝”,倘若教师都不“蓝”的话,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青”呢?

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社会实践的差异必然引起文化观念的差异,社会实践的趋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观念的整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教师在文化的融合中、观念的整合过程中扮演着推动者的社会角色。

四、结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而大众传播则在其中发挥着隐性的重要作用。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师由于特定的角色,在民族地区高校族际大学生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引导性作用,师生间直接或间接的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高了跨文化传播的信度与效度。因此,在民族地区多民族学生聚居的校园,应当积极发挥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师应在各种场合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与艺术。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2.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52.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南疆跨境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教育研究”,编号:09YJCZH089;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族际信息传播与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编号:TDSKSS1005。

通讯作者:侯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