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摘 要: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高校教师和学生传统角色的定位,赋予了传统师生关系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网络技术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高校师生关系,定位师生角色,探索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网络技术 师生关系 途径

2009年1月24日至26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保”的要求,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校园稳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校园有序,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校园无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无从谈起。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使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使学校的利益与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和谐校园的基本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民主、平等和协作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教师和学生关系处理妥当与否与校园的和谐息息相关。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先进网络技术载体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创设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对解决传统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力。本文以网络技术作为研究的视角,在审视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探究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而阐明这一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的新特点,最后,试图探索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对传统高校师生关系的审视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

系。“高校师生关系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就其目的而言,有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的而产生的教育关系,也有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在高校师生间形成的人际关系。”简单地说,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关系,即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笔者从将从这两个方面简析传统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校师生的工作关系有失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完全控制着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在黑板上),学生记(在本子上),教师把“教学霸权”发挥得淋漓尽致。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当今大学校园非常盛行,但有些老师忽略了师生、学生及人机之间的多向沟通,更多的表现为“人--机”对话,导致“教书”与“育人”功能被人为地割裂,给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高校师生人际关系趋向疏远、冷漠

人际关系的目标指向于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倾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的频率上增加,在空间上的距离缩短,易于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因此,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当前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在很多地区、很多高校、很多院系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下课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则如“陌生人关系”般冷漠。在建设了新校区的高校此类现象更为突出,教师一下课就离开教室赶校车,几乎没有机会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忽视与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容易出现情感的隔阂。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网络技术背景下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网络技术背景下的学生

正如E-Learning领域资深教育专家黛安娜·劳里劳德教授所说,“新技术改变了学习发生的方式、时间、地点。所有学科的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技术改变了学生获得学习材料以及我们评价学生的方式,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像是一个学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主动。网络资源的相对开放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知识异常丰富,信息更新频繁。学生不再被动地、按部就班地等待教师的传授,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便捷地获取各类知识,建构和完善的自己知识系统。此外,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等)更加直观、形象,更富人性化、个性化,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在短时间内消化、汲取知识。而且,现代化的教学课件可以多次甚至无限重复使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随时复习和回味。

2、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可能超越教师。一般来说,网络上的知识是该领域较为全面和最新的知识集合体,因而,学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使知识积累快速增长,尤其是对新观点、新思想的了解可能比老师更为迅速,学生在某些知识积累方面。但是,学生若想掌握高难度的技能和复杂的概念,仍然需要从专家、教授或中青年老师那里学习,与同伴讨论,参加有引导的实践,适时反馈和反思。

3、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变得更加及时、便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的改革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生都会面对学习成材、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困惑、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师生沟通提供便利条件,架起走向情感融通的桥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向本校的课程主讲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甚至是外校专家、学者及时咨询有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二)网络技术背景下的教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者转为协助者、合作者。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从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起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是“洗耳恭听”。网络的出现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教师的权威受到空前的挑战。在当今社会,教师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应重新思考和定位,首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咨询,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其次是与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师的重点则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师生融会在一个集体学习的良好环境当中。

2、教师应该作为新技术的学习者,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数字化进程加快,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及各行各业,高等教育领域也无例外地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掌握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方法;熟悉使用E-mail、FTP、NetMeeting以及QQ、BLOG、WIKI这些即时、非即时通讯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设计制作各种先进的教学课件,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3、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倾听学生情感诉说的“倾听者”。 当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要以情感为主导,以民主平等为原则,主动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做一个忠实、真诚的听众。现代网络文化倡导的是民主、平等与自由,以现代网络技术作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一方面有利于消除学生与老师直面交流的恐惧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网络技术为教师角色的转变创造了一个良好契机,需要教师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并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为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成长的服务,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魅力,未来的社会生活更加多彩。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品德的基本要求。

三、构建网络技术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沟通氛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意识到提高教师人际交往素质的重要性,应当把提高人际交往素质作为师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举办伦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研讨班,使更多的教师提高伦理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高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宣传和倡导师生交往,形成良好的交流风气和良性的交流机制,在学校范围内营造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氛围。学校还可以举办活动,如通过学生网络投票的形式,选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以此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督促教师不断发展

教师们的学术造诣、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学校可专门建立“师德建设校园网”和“BBS”,利用网站和论坛的评价,督促教师严格自律,完善道德修养,还可以开展“十佳教师”或“教学明星”等评比活动,激励教师不断进取,精益求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缩短。作为高校的教师应不断汲取新知识,不仅要更新本学科知识,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力争成为既有广博的学识,又有颇丰的研究成果;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既能教学,又会育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声形俱佳的课堂教学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欣赏、钦佩、崇拜的名师。

(三)建立学习服务系统,维持良好学习动机

如建立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指在某一特定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领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学习工具的支持,提供相应的协作交流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问与解答。教师可以统一在网上以讨论的形式解决一些普遍性或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专题,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认识。

(四)不断探索沟通途径,维系良好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我们不能受到传统师生观念的控制,即片面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的主导作用,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时空概念上讲,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大、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消除师生间交流的时空阻隔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网络交流时空处置的灵活性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时空领域,使普遍的、大面积的交流成为了可能。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双向交流,取得帮助(异步的Email、BBS,以及同步的通讯工具如MSN、QQ、ICQ等);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选择促进反思、加深学习理解类的沟通方式,如BlOG、WIKI、QQ空间等。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环境中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形成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使学生获得更多来自于教师的帮助,从而培养大批具有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探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2003重印).

[3]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解祥梅.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亚洲教育,2003(23).

[5]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9)上.

[6]李爽、魏志慧.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7,(6).

[7]赖晓云、杜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塑高校师生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