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由量到质的转型初探

摘 要:21世纪中国进入了“十一五”计划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教育是“十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义务教育在教育中又占据基础的地位。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的关注被提到政府的工作日程。国家的工作重心也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进与改革。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南省历来就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湖湘文化的传承也源远流长。随着全省“普九”的达标,湖南广大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具备了哪些实现质与量的转型的实现可能性呢?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的质和量 转型

一、国及湖南省有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历史脉络

(一)义务教育概念在我国的提出与特点

义务教育在我国首次出现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后,民国元年的《湖南暂定学制大纲》根据政府文件规定初等小学为义务教育。1914年月12月,民国教育部提出《整理教育方案》,认为“民初之厚薄,为国力强弱之比例差”,“人民向学为国家第一之生命”,“历行强迫教育而强国。”因此建议大总统以命令明白宣示:“确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建国后直到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各国义务教育法》。1991年8月15日湖南省通过《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终于通过了对旧《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并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新的《义务教育法》可以得知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规定强迫每个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法定年限的教育。单从此定义就可看出义务教育的基本特点如下:一是强迫性。即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教育。二是普及性。这是指义务教育的针对人群是每一个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三是时效性或者说学制明确性。指义务教育有其法定的学制年限。

(二)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简述

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城市截然不同。许多农村人散住、交通不便,因此不利于校舍的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分摊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培养以及课程的安排也是日益突出的实在问题。由于湖南书院一向发达,所以清末时期湖南的教育注重中学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小学教育相对要落后一些。但是湖南人口密集,地处内陆,是中西部结合地带,是全国基础教育大省。湖南的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三种类型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本省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各滨湖地区;大湘西处在西部接壤的地区,教育仍比较落后;全省大部分地区则具有我国中部地区教育的一般特征。湖南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史几乎就是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史。湖南省的义务教育施实情况是在1992年全省普及初等教育。九十年代的十年,我省基础教育以“普九”为目标。截至2002年,湖南省134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根据国务院2001年、2003年关于农村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正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这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始确立,多数地区逐步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上由农民较多承担向以政府为主承担、管理上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根本转变。2005年开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由西部开始逐步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和补助家庭贫困的寄宿制学生)政策;由“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针转变到“义务教育国家办”。纵观湖南的义务教育发展,采用的是分阶段实施“普九”和统一规划,区域推进,分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方法。即八十年代先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然后再达到“普九”;地域上由城市向农村进军。

二 、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的要求与实现的可能性

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在2002年达到全部“普九”的前提下,具备了把发展重心由追求农村义务教育的数量达标向质量达标转移的要求与实现的可能性。许多调查显示,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辍学率反弹”现象。尤其是2007年“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公共财政”机制的确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矛盾得到极大缓解,农村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此基础之上出现的辍学问题的主要原因:

1、就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问题。湖南省位于华中地区,政治并不像边疆地区存在分裂分子的破坏;经济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推进的改革开放之风吹进湖南之后,湖南的经济同样要求湖南的教育跟上改革的步伐。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落后于经济就会拖经济的后腿;湖南的文化的氛围较浓。所以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并且湖南省在2002年全省所有县市全部通过“普九”之后为义务教育求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湖南省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一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动力是社会对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的规格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义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且还具备了为农村人口培养进入城市生活所需具备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即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再仅仅专注于人才数量的增长。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的质量。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料的结果,但是这就为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每一次的进步都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之上。

3、其它学科领域对教育的关注、教育界自身研究的深入及对自身的反思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等学科都关注教育的发展;教育内部的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等的发展都为教育出谋划策;教育界本身也不断对自身反思以提升其理论的可行性。例如,教育心理学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教学法的依据;课程与教学论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科学教材编制做出了贡献;教师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经验;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涉入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解决了难题。从外部来看,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比西部整体要好,但比东部发达地区又有一段差距。从内部来看,省内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致,省内西部欠缺,中部一般,而东部发展相对较好。

参考文献:

[1]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第二卷(1840--1949)[M]. 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2002,12(1):361,363.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 [A].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1).

[3]吴遵民,黄欣,蒋候玲.新旧《义务教育法》比较及评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4]姜振民.农村教育的优势:一种知识论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07,(6),总第148期.

[5]邬志辉,王海英.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下向质量关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撰写.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研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