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学技术局2020年度工作计划

(一)高水平搭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生态环境,充分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土壤”。是科技扶持政策再优化。全面梳理完善科技政策,从人才项目、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科技奖励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政策进行归纳,对项目申报条件、支持政策等进行明确,确保让企业和人才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努力建立多角度、全链条的河东扶持政策体系,打造全市科技服务的标杆和样板。二是沂蒙智谷建设再提速。围绕“一核引领、两廊集聚、全域协同、智慧宜居”的空间布局,积极谋划建设第五代科技园区“沂蒙智谷中科产业新城”,以东部大学城为核心,围绕北京东路宜学宜研科教创新长廊、凤凰大街智慧创新长廊,加快浙江大学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临沂分院、金科智能制造科技城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研发+孵化加速+生产+运营+科技金融+生活”完整创新生态系统的高端科技产业园。

(二)高水平推进沂蒙智谷建设。积极谋划建设第五代科技园区“沂蒙智谷中科产业新城”,将“新七化”、“三融合”为内涵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和设基金、建基地、兴基业为目标的“三基工程”作为引领新城发展的核心,全力打造“研发+孵化加速+生产+运营+科技金融+生活”完整创新生态系统的高端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石墨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及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浙江大学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临沂分院、临沂中德创新中心、中关村智造大街河东大街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三)高标准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抓好“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产学研合作。加快集聚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巩固与中科院系统、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总结合作经验,拓展合作空间,加快推动高校院所与河东产业双向融合;
二是抓好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力争明年新备案院士工作站1家,力争新建市级创新平台10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处,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三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培育。把引才、育才、用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明年争取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申报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名、新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新培育外专“双百计划”人选1名,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和项目向我区汇聚;
四是全面打造“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五金行业(表面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筹划组建奥德新能源、冻干食品等优势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创新和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协同创新体系。

(四)高起点谋划重大创新项目。进一步增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示范及辐射带动效应,持续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不断培育新动能,加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在我区布局,结合我区实际,支持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选择三丰化工、新海科技、华太电池、奥德建安等骨干企业的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示范广的科技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并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有较多的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支持计划,力争能争取上级无偿科技扶持资金3000万元。

(五)高质量培育科技型企业。努力培植科技小巨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及发展后劲,优化全区产业布局和结构。一是继续膨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中小科技企业“入库”计划,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再翻番,争取新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二是推进科技金融为科技型企业赋能。为加快我区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北京纵横合力、首创创业投资、安芙兰资本、宏恩资本等基金与城投洽谈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产业实际,寻找有效融合点,尽快促使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

(六)高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行动,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的科技成果向我区集聚,促进更多成果到我区转移转化。以中科(临沂)创新园、浙江大学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临沂)研究院等为依托,围绕“343”产业集群技术需求,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共建的科技平台或产业研究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在产业集群内实现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对照项目申报指南,从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制造等优势产业入手,积极摸排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研发情况,扩大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培植与申报规模,争取明年申报国际领先先进技术10项、国内先进技术30项,力争在省级科技进步奖项上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