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调研视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在民侨工委前期调研的基础上,9月26日,受左新军主任委托,达英副主任带领视察组,对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先后深入西夏区同阳新村精准扶贫食用菌培育园、贺兰县蔬菜公园、贺兰县立岗镇永华村稻蟹综合种养项目、宁夏夏能生物有限公司设施甜瓜种植基地、灵武市白土岗养殖基地出户入园项目等地,详细了解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实效等情况。市政府副市长雍辉参加了视察活动。

一、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稳定在93万亩左右,有机水稻转换及认证5万亩,富硒稻生产基地6万亩。酿酒葡萄基地25.7万亩,建成投产酒庄(企业)86个,年葡萄酒产量超过6000万瓶,在各类品鉴评比中获得700多个奖项。发展优质蔬菜62万亩,其中优质供外蔬菜基地近20万亩,精品花卉种植7000亩。成功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家、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和上海蔬菜集团蔬菜主供应基地10家。有序推进草畜产业向灵武沙山区集中,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以上,生鲜乳连续8年抽检合格率100%。创建国家级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园区4个,南美白对虾、美国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新水产品占50%以上,适水产业西部地区优势进一步巩固。

二是加快打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2家,农民合作社910个,家庭农场516个,产业联合体23个。积极培育“宁字号”、“银字号”农产品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7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2个,兴唐、稻裕丰等银川有机大米获得“中国十大有机大米金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着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扩大银川农业嘉年华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380万人次。

三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除草剂“三减”行动,在全区率先创建"三减"示范区27个,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施用总量同比分别下降20%以上。设立秸秆禁烧督查点(站)66个,完成秸秆还田52.3万亩,秸秆肥料化利用32.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83%。规范和引导全市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268家规模养殖场建成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3%,畜禽粪污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99.1%。

四是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重点围绕设施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技术和养殖尾水处理等20余项生产技术开展攻关,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发展农业专家团队9个。培育自治区级星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站12家,现有农业机械349台套,服务体系从业人员836人,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4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得益于经济地理环境优势,我市农产品大多品质优良、特色明显,但由于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分级、包装、品牌培育、物流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造成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协调,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不相符,特色优势没有形成价格和市场优势,生产少了接不住大定单,生产多了又没有销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融合低,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级增值、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加工多以粳米加工为主,产品研发的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保险支持力度弱,抵御灾害能力差。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产品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比较效益持续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建议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结合银川都市圈建设和多规合一空间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功能,鼓励引导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的田园观光农业。加大对市郊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区布局的调整,引导畜牧养殖业向灵武东山、兴庆区月牙湖乡沙荒地地区集中,实施健康养殖和规模化发展。支持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产业融合,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一批优质粮食标准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种,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种植业农产品价值。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断提升品牌质量和创新能力。加大全国知名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政策扶持,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探索设立专项担保资金,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农业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协调有关保险机构增加农业保险险种,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加强综合服务,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农业专业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结合“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农业发展成就,对各类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法人等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