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选派干部驻村扶贫事迹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很自豪,能够为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斗贡献一份力量,见证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胜利时刻。”这是云南省民宗委派驻大理州漾濞县驻村工作队总队长郭启华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每一位脱贫攻坚“战士”心中藏着的一句话,这句深刻在他们心里的话成了他们走村入户,找穷困、破穷根的深深信念。

爬坡过坎,走出帮贫助困的底气

“整天坐在办公室,是干不了扶贫的。”郭启华说,“不仅要听,要看,还要问,把见到的听到的问到的情况结合起来,才能看得清楚存在的问题,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心里才有底气,最终这些底气才能成为打开问题这把锁的钥匙”。

2018年2月,郭启华被下派到漾濞彝族自治县挂任县委副书记、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2018年2月23日到漾濞县报到,报到后的第三天,还来不及认识班子的成员,郭启华便迅速投入到了漾濞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之后的90多天里,他以平均每天200多公里的行程,跑遍了漾濞的村村寨寨,漾濞县186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留下了他践行为民服务初心使命的脚印和他对漾濞人民深厚的感情。他将贫困村作为调研的重点,且每到一处都听取工作开展情况,细心查看台账资料,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措施和意见。在调研中,他把18个贫困村和6个深度贫困村的情况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对照,找出贫困原因,并对症列出解决问题的清单,绘制出脱贫攻坚作战图,按照作战图逐一推进。

据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忆,最多的一天,郭启华跑了四个乡镇五个村,差不多500多公里,到了晚上8点多才吃晚饭,回到住所已经快凌晨。他就是这样一个和工作较真、和自己较真的人,他把时间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说他自己是下派干部,留在漾濞的时间不长,因此,他要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用好,用在为漾濞的脱贫攻坚谋出路,为漾濞1.5万多贫困人口谋致富上。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用双脚丈量了漾濞县大地,也走进了贫困户的心里。贫困户梅寿生是他的“亲家”,因病致贫,于2014年7月纳入建档立卡户,自从挂钩帮扶梅寿生一家以来,郭启华为其解决了住房翻新费用,为其带去了药品、衣服、食品,带领他们找到了产业发展之路,于2018年成功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梅寿生一家对他的帮扶充满了感激,有一次工作队入户遍访,梅寿生之妻拉着工作队员的手一直细数这个“亲家”对自家的帮扶,说道:“我家日子不好过,但省里来的‘亲家’没有嫌弃我们,经常到我家来,跟我们商量对策,教我们怎样发展致富,还给我们带来了药和用的、吃的,还帮我们把房子翻修了,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已经把他当成真正的‘亲家’了。”说着说着,她不禁潸然泪下。

严管厚爱,打造干事创业的队伍

郭启华深知,作为驻村工作队总队长,管理好全县的65支工作队、151名驻村工作队员是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也是自己作为脱贫攻坚“战斗队”队长的职责,要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最重要的便是发挥驻村工作队队员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他每到一个村都要打开冰箱去看一看有没有肉,到菜地里看看有没有菜,到宿舍看看环境。同时,他耐心地听取驻村工作队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驻村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了解,他发现许多村委会离乡镇较远,购买食材不是特别方便,而村干部由于离家近,大部分都不在村委会吃饭,导致驻村工作队员吃饭成了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郭启华对全县65个村尤其是18个贫困村和6个深度贫困村提出要求,成功开创了驻村工作队“三个一”模式(即每支工作队都要办好一个食堂、建好一个鸡圈、种好一块菜地),实现了“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解决了驻村工作队员吃饭的问题,让驻村工作队员安心驻村。

此外,他还积极督促各单位为驻村工作队和队员落实工作经费及个人生活补助。同时,对每一位生病住院的工作队员进行探望慰问,让工作队员虽离家也有家的归属感。这也刚好符合郭启华说的“驻村工作很辛苦,单纯地用规章制度去要求他们是不行的,得想办法不仅让他们下得来,还要驻得稳,更重要的是要干实事。”郭启华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让驻村工作队员找到归属感,驻村要有住家的感觉”。

厚爱的同时,他对工作队员的管理也毫不放松,他提出并构建了“四合一”的大工作队管理模式,将村干部班子、乡镇挂村领导及联络员一同纳入驻村扶贫工作队进行管理,树立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整体意识,解决了原来驻村扶贫工作中下派工作队、村干部、乡镇干部的“三张皮”问题,整合了县、乡、村、驻村工作队四级力量。严格按照中央、省、州、县驻村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加强对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严格遵守“八必须”“八严禁”纪律要求,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云岭先锋app签到制度,建立和完善督查机制,实行视频点名、随机抽查、明察暗访,实施月测评末位通报、约谈制,每月一通报、每月一约谈,极大地提高了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四合一”大工作队管理模式和驻村工作队“三个一”模式,全面加强驻村工作队及队员管理,在全县驻村工作队员中形成了下得来、驻得稳、能干事、干实事的氛围,成为夺取脱贫攻坚胜利的“突击队”。2018年漾濞县驻村扶贫工作总结得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要求省扶贫办将漾濞驻村扶贫经验作为典型,向全省各地推广。

劳心劳力,引来脱贫富民的资金

扶贫项目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力支撑,特别是扶贫产业项目的建设更是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干驻村扶贫工作不仅人要驻村,关键还是要把资金和项目带下来,要让项目也驻村。我们来驻村就是来解决困难的。”这是郭启华对全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漾濞县国土面积186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0.5万人,地广人稀。在全县的国土面积中山区面积就占98.4%,且产业发展小、散、弱,年财政收入不足2亿元,这些问题的叠加给漾濞县脱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郭启华看到这些问题后,及时利用自身优势,每月最少一次到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汇报工作并争取项目资金。两年多的时间里,共协调落实省民族宗教委帮扶项目资金4500余万元,争取省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项目覆盖漾濞县所有乡镇,帮助20多个村改善了基础设施。

省民族宗教委自2015年挂钩帮扶漾濞县以来,共落实到位帮扶资金9224万元,惠及全县9个乡镇、30多个村民小组,帮扶内容包括:县乡村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特色乡(镇)、村寨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电商平台搭建,宗教活动场所整改等行业和领域,为漾濞的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不仅如此,郭启华还通过个人协调,积极组织民族宗教工作者、宗教界爱心人士、宗教组织到漾濞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先后组织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干部职工和其他民族宗教工作者为漾濞捐款300余万元,用于漾濞县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及基础项目建设;
争取到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大理下关感恩堂、漾濞竹林寺等为漾濞捐款30余万元。

3年来,郭启华时时刻刻牢记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俯身一线担使命,扎根彝县践初心,扎扎实实推进大理州漾濞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处处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风采,赢得了漾濞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民族宗教事业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双融合交上了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