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辩证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阐述体育课堂教学人本理念的内涵。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众多诸如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理念误读及评价主体合理性等实际尴尬与阻力。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有利于正确解读与执行体育教育改革中的方针与政策,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课;人本理念;辩证思考;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55—02

一、 体育课人本理念的解读

学校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讲是以人为本,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1]。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个人的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活的满足。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本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个体在体育教学中的感受为主,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个人的满足和人性完善;教学思想、手段与方法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则是次要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项目和内容方对运动技术掌握要求不高,在评价方面是重视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

二、体育课人本理念遭遇的尴尬及其分析

(一)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实现在教学中的阻力

学校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是造就一代有竞争力、创造力、高素质的各类有用人才的有效渠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2]。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仅形成了对身体健康与身体活动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学校体育目标与功能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阻力与困难。学校体育所倡导的学生成绩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思想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因为众多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而以运动技术指标测量决定结果评价最易操作,也为广大体育教师所采用。从而使得指导思想中所谓的过程评价、学生互评等荡然无存。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兴趣与体育课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现状不匹配。体育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方能达到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而过多的重复练习,会使得学生过早的出现心理疲劳,从而抵制体育课的教学。但是,如果排开体育技能掌握,来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参与意识”也只回落得个空中楼阁、无本之源。

(二)人本理念的误读——“放任式”教学

体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根本需求出发,来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但有时以学生为本也会被误读为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爱干什么干什么。一节体育课里,多数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由支配,且活动均由学生自行安排,只有准备部分或结束部分教师与学生在一起交流活动,其余时间与活动内容全部由学生自由支配。由于“放任式”教学的积累,造成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体育理论知识与有关技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有关理论知识,也没有学习、掌握必修课的有关技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导致体育课堂如此情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更深层次可以牵涉到观念、政策以及教学理念上。体育课作为学生最直接的体育参与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受到重视。由于受传统重文轻武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包括学生,甚至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就给学生发几个球,看着学生别出事,随便给学生讲的体育内容的课程。而且在课程的评价以及考核时,学生、教师比较随意,随便给通过了事,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程逐渐形成偏向观念。2007年4月23日,党中央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随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可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3]。长期以来,高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众多的学科项目建设中体育的投资最容易受到轻视,并且体育只能作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附带,学校资金运作、教学资源的分配上最容受到影响的也是体育。部分高校将体育作为特色来建设,搞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片面追求竞赛成绩,将占学生大部分的群众体育人口置之一边,使学校呈现两极走现象。

(三)教师中心论根深蒂固

体育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教师一方,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运动技术,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严密组织练习下,缺乏自主学练的时间,没有思考余地,学习气氛沉闷,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多少次我们发出类似的评价,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体无完肤的批判,但是真正到了教学实践中,到每次课堂教学中,又有多少体育课时是以学生主体与中心的。具有浓厚竞技体育思想,同时绝大多数兼任课余训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体育教师,怎么才能在体育课堂上转化“教练员”角色呢?

体育教育实践中,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教材的运用、教法的实施,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控制,都是由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来左右的。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学识、技能、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掌握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4]。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形式上教师的教是主体,但实际上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主体,在体育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体育“三基”教育而不应该是带着体育“三基”教育走向学生[5]。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情形,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寓学于乐,使学生主动接受、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学会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

(四)学生评价教师是否合理

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灵活性、个性化以及劳动成果的滞后性和难测度性使得教师评价内容应涵盖哪些内容至今尚无定论[6]。体育教学评价过称中,学生评价教师的做法的合理性一直无统一定论。认为合理者的观点大致是:一是市场经济理念下,体育课作为一种商品售予学生,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对其进行评价;二是学生作为体育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最为了解,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贴切的评价。而认为不合理者的观点有如下:一是认为学生作为教师的劳动产品,产品评价生产者显然不具能力与条件;二是对于学校体育目标、功能,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教学元素的理解,体育教师的把握层次比学生高的多,更不用提运动项目的技术层面;三是学生评价会导致教师为评价而教,出现教师为迎合学生而有意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

体育教学中,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作为体育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对自身所受到的服务给予主观的看法,这点无可厚非;而作为这种消费的提供者体育教师,多多听取学生的心声,对改善自身教学也不无裨益;但是这种评价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学生容易受考试分数的影响,还有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还不是完全的内行以至于其结果的客观性会受到影响。体育课学生评价教师教学如何进行,如何避弊就利以及评价的内容、评价所占比率组成值得思考与探讨,使得评价能够起到反馈与改进的积极作用。

三、建议

(一)人本主义理念是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而非放任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主张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体育课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体育教师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组织教学,做好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倾听学生心声,不断改善教学,使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人本主义理念主张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对教师及教学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运动,而不主张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它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激发运动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这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施及教学师资提出更高要求

(三)多方面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评价

体育教学教师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如此,才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无论是学生的评价、还是教师同行的评价,每种评价都是有其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把学生评价作为唯一评价显然是片面的,应综合思量各个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国庆,赵鸿星.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分析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6,(3):44-45.

[2]杨文轩.当代大学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7.

[3]房淑珍.从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现象反思学校体育改革[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3):82-83.

[4]张尚晏.试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实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1-102.

[5]杜东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5):47-48.

[6]王伟宜.对高校教师评价三个基本问题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09,(5):30-35.

(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