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多种考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授现代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校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章简略介绍了西藏地区教育研究的文献和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了西藏自治区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发展阶段,并对双语教学模式现状、如何建立教学授课体系以及当前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讨论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西藏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1)02-0108-32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族民众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个语言使用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一方面,许多群体拥有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和继承本族传统文化时学习和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从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的角度,汉语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成为族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走上稳定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整合、贸易发展和人口流动,不断推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走出传统的半封闭、自给自足的状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仅东部汉族各方言区开始使用全国统一的普通话,西部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也在加强汉语文学习。人口规模庞大而且最先接受西方现代知识和教育体系的汉族群体,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经济、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教育和出版体系。因此,通过学习汉语文来促进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民族发展和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从交流工具和学习先进知识体系的工具性角度来看,汉语是中国境内最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工具性语言。

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长期以来,这些群体以自己的语言文字继承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无论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是从未来前景考虑,中国所有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继承和发展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全体国民共同的责任。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中央政府在建设和发展全国性的学校教育体系时,一个必须慎重思考、设计和实施的方面,就是在全国性教育体系中如何使中华各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汉语)和各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各自得到一个合理的安排并发挥好各自的功能,在安排各级学校的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语言时,既能使各族学生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从而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让他们学习并掌握汉语,以便加强族际交流和学习现代化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大力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这既是中国各族民众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共同繁荣的要求,也是尊重和保护各族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由于学校受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时间的总体限制,也受到各族语言的成熟程度(有些民族有口头语言,但没有书写文字)、用各族文字编写的教材质量和教师规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如何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这二者之间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平衡,因势利导,逐步探索发展出一个既得到各族大多数民众拥护、又能有效促进各民族现代化发展的语言教学模式,这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本文试图对西藏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进行一个概述,同时结合各类政府统计资料、研究文献和调查访谈材料对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西藏教育发展和双语教学研究文献

对历史上和1951年以来西藏地区的教育情况,有关的中外研究文献很少,近些年开始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西藏教育历史的著作和文章。因此,在讨论西藏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之前,先对相关文献作一个简要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教育研究的概貌。

关于1951年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教育情况的文献,有6本书提供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一本是原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于1939年赴藏主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事宜后写的报告,1953年以《西藏纪要》为名在台湾出版。第二本是丹增、张向明主编的《当代中国的西藏》(1991),该书下册第3编第21章专门介绍西藏教育的发展过程。第三本是多杰才旦撰写的《西藏的教育》(1991),对吐蕃时期和元、明、清代、民国诸时期的西藏教育均有详细的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寺院教育的制度和教育方法。该书还对西藏各地区学校教育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内地办学等西藏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第四本是耿金声、王锡宏主编的《西藏教育研究》(1989),编入的文章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角度介绍分析西藏教育。书中有些研究报告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教学语言转变(从以汉语文为主转为以藏语文为主)和各界对此的反应有详细的介绍,有助于读者理解影响当时人们态度的各类因素。第五本是朱解琳编著的《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分作1840-1919年和1919-1949年两个历史时期来介绍西藏教育状况,地域包括西藏和甘青川滇藏区,是一部系统论述西藏和各藏区教育历史的专著,并对国民党政府在各藏区实行的蒙藏教育计划有详尽的介绍。第六本是夏铸等主编的《藏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3),该书系统介绍了历史上的藏族教育和解放后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第15章专门讨论了双语教育问题。

关于1951年以来西藏教育发展情况和藏语文使用情况,近年国内出版的5本书提供了新近调查的资料信息。周炜的《西藏的语言与社会》(2003)对西藏自治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语言政策进行了系统回顾,作者组织了对拉萨居民、农户、在校学生和政府人员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了许多与被访者语言能力、与教学模式和语言政策有关的具体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各界对政府语言政策的态度。周炜和格桑坚村主编的《西藏的藏语文工作》(2004)可以说是周炜2003年著作的附录,收集了1987-2003年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问题的相关文件、政府主要官员讲话和政府部门调研报告,是系统了解西藏政府语言政策及其依据的重要参考资料。张廷芳在2007年主编出版了两本与双语教学直接相关的文集,即《西藏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概况与研究》和《西藏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文选编》,前者对西藏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后者则是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双语教育文章的汇集,这两本文集提供了有关西藏双语教育的最新发展态势和相关的政策讨论。由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西藏自治区志·教育志》(2005),以志书的形式对西藏的基础教育(幼儿、小学、中学)、中等专业教育(中专、中等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和传统藏医药、寺庙及僧俗官员教育在西藏的发展历程分别进行了综述,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