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

摘 要 电力用户交纳的电费是电力企业的核心经济收益来源,为了对经济收益进行管理、核查、调整,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会通过制作台账来实现目的。随着长时间的运作,台账的信息数量极其庞大,导致传统模式对于台账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因为传统台账制作模式主要依靠人工,所以在信息质量方面难以得到保障,时常出现错误,影响了电力企业对配电网台账数据信息的管理水平。为了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现代电力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处理台账。

关键词 配电网;台账数据;信息化管理

引言

台账是企业为加强某方面的管理,掌握某方面的详细信息而设置的一种使用年限一年及以上、用于记录管理过程、可供查阅的账簿。主要是运用数字文字,按照规定的表格或模式,对企业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最初的直接记录。在社会电能需求增长的当下,配电网的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张,同时也导致配电网台账数据的极速增长,传统模式的人工工作负担急剧提高,影响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实时性,不利于配电网数据管理工作。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高效性能,可大幅度提高电力企业对台账数据处理能力,满足大量数据的处理需求,同时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人工不再需要实际的数据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人工作业的负担。

1 传统配电网台账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配电网台账数据的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来进行制作、处理,具体流程为:要求人工进行实地考察,确认目标实际的参数、地理坐标的信息并记录,之后将记录信息反馈至企业相关部分,再由该部门的人员对数据进行整合、编辑形成台账,最终录入GIS系统当中。而这样的模式在现代电力市场的发展之下,暴露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1)效率低———供电所人员不仅要在现场进行坐标定位、设备台账填录、现场照片拍摄,在现场采集完成后,还需要回到办公室对照现场记录的纸质文档数据、照片进行整理,最后才能录入GIS系统内。整个工作过程的数据重复整理、录入的工作量很大。

(2)数据错漏———由于现场采集是以纸质文档记录为主要的记录载体。在现场并没有规范各项数据的采集要求,后期整理时容易出现错漏的现象。如果发生纸质文档的遗失,还需重新进行现场采集。

(3)基础数据质量低———由于采用手工的方式,现场很多参数无法采集或者是不能高效率采集,导致信息化数据和现场数据不匹配,信息化数据远远滞后于现场数据。

(4)工作量很难统计———由于采用纸质文档记录,不容易做到及时跟进工作进度,无法针对收资情况做深入分析与统计,无法提供改进现场收资工作的客观数据支撑[1]。

2 配电网台账管理信息化构建思路

因为传统配电网台账管理模式的种种不足,导致了配电网运作的质量水平下降,因此需要对此现状进行改善。改善对策方面,即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台账制作、管理当中,以此突破传统人工作业的局限性,优化整理流程的效率性,并有效简化整体流程,改善现状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配电网台账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思路如下:

2.1 信息化设备应用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当下,出现了许多便捷性良好的移动信息化设备,此类设备具备多元化信息交互能力,在此基础上,则将信息化设备应用于数据采集工作当中,通过智能化终端对其进行控制,如此即形成了远程智能化数据采集控制系统。

2.2 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配电网的大规模建设之下,其各自目标与终端的距离较远,此时虽然通过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完成数据的采集,但为了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终端,就需要通过信息化通信技术。即通过信息化通信技术,构建信息交互传输的渠道,此部分主要设计信号发出设备以及数据信息转化设备的应用。

2.3 GPS技术应用

即为了确保数据采集等设备的可控性,需要通过GPS技术来对设备进行定位,如此人工可以在终端操作界面针对性地进行操作、调试,维持运作的稳定性[2]。

2.4 信息数据库技术应用

在配电网台账制作过程当中,会产生许多不同属性的信息化数据,而为了将此类数据良好保存,本文将采用信息數据库技术来实现目的。在信息数据库模式之下,首先可以突破传统纸质模式的局限性,当信息数据传输至终端,并处理完毕之后,系统将自动对数据进行复制,之后两份数据分别传输至GIS系统与数据库当中,而当数据库接收到信息之后,将依照相应的逻辑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保存,分类依据为数据的基础属性,之后有相同数据的数据将直接归为同一分类当中。

3 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管理信息化构建方案

3.1 构建基础要求

根据配电网台账管理流程,信息化设备应用(即数据操作流程)将分为4个部分:建立工作计划、下载作业单、手持终端数据采集、上传数据;本文信息化通信技术应用(即数据传输流程)将分为4个部分:数据审核、数据转换、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本文GPS技术应用即主要提供人工操作基础;信息数据技术主要负责信息数据的储存、分类。

3.2 主要功能分析

(1)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功能。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的主要功能即为采集数据信息,本文主要以两种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为例,即自动化高清摄像头、数据传感器,对其中功能进行分析。自动化高清摄像头主要负责对检测范围内所有设备进行监测,确认设备是否出现位移等现象,并实时的将数据信息传输至信号发出装置,再由信号发出装置将信息传输至终端,终端人员可随时对此进行观测,如有需要则对此进行调控;数据传感器主要负责对设备本身运行的内部状态进行监测,即设备内部运行如果出现异常,则同样将信息实时反馈至信号发出装置,再由该装置发送至终端等流程,原理同上[3]。

(2)信息化通信技术功能。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配电网台账建设的核心技术,其主要构建终端与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信息化交互通道,使得信息数据能够在其中进行传输。在此项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信号发出设备来实现,该设备不但能够满足信息数据传输的需求,还能够对信息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同时因为数据形式的多样化,还能够将多样化的数据转换,使其形成统一格式,从而完成数据传输。此外,通过此项技术当中的数据具备公开性,能够共享于其他设备。

(3)GPS技术功能。通过GPS技术定位技术,能够对设备的表面状态进行观测,进而可以实现远程对设备的调控,例如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当此设备出现位移、观测距离需要调整的情况时,则可以通过GPS定位来确定设备坐标,从而在智能终端上对此进行调整。

(4)信息数据库技术功能。信息数据库技术功能主要在于区分种类繁多的信息数据,因为现代配电网台账数据产生源过多,所以其数据存在重复的现象,而通过信息数据库技术,即可对此进行分类,当出现重复的信息之后,即自动将两者融合保障了信息的独立性,之后根据信息基础属性区分信息类别,便于之后工作人员的查阅[4]。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智能终端固有的优越性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为供电企业现场相关作业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标准。本文对传统配电网台账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配电网台账数据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善现状问题,形成信息化配电网台账管理系统,并对具体构建方案、具体功能进行了介绍。

参考文献

[1] 杜雪.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贵州电力技术,2015,(12):76-78.

[2] 王超,曾爽.配电网设备台账管理方法浅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183.

[2] 孙建连.电力设备台账基础管理现状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53-54.

[4] 万畅,张洲全,刘专.浅谈变电站设备台账的创建与维护[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02):213.

作者简介

王荣华(1992-),男,学历: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网信息化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