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专业定位、探讨中药教改

摘要:剖析了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定位,并介绍了该专业基础课中药学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情况,旨在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定位;中药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中药制药专业旨在为制药企业、科研院所、药品经营、药品检验与行政管理等部门培养从事制剂生产与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测等专门人才的一个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为突出我院高职教育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方面,职业定向性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明显缺陷[1]:

(1)受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环节与普通高校区别不大,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2)没有完全按照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分岗位进行训练,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在某一具体岗位进行熟练操作,与就业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3)课程设置多强调专业技术能力,对专业扩展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4)使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多是以知识为本位,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知识利用度不高。

为克服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多方面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整更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现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中药学》课程紧扣专业定位进行的有关教材、教法、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的改革介绍如下,并对未来的改革之路径提出几点建议:

一、基于专业定位,合理取舍教材

由于我们现在选用的中药学教材是张冰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虽属供高职高专中药学和药学专业用教材,但教材较新(2005年第一版),教学反馈较少,且主编和编者单位均属全国老牌中医药大学人士,对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性把握到位不足。基于我院系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性,根据以下取舍原则大胆扬弃:

(1)课时限制,必须取舍:教材推荐108学时,但本专业该课程只有50学时。

(2)专业不同,理当取舍:我院突出“2+1”培养模式,成就技术性应用型生产人才。

(3)课程衔接,避免重复:避免与中医基本理论、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成药与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产生不必要的重复与交叉。

(4)学科发展,取新舍旧:中医药发展上下越千年,扬弃纰漏误识理所当然。

(5)中药资源,突出特色:我院是教育部南药基地,标本园馆地方中药资源特色突出。

总之,结合生源与就业服务于大珠三角的实际,我们大胆取舍教材内容。通过取舍教材内容,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扩展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我院职教模式。

二、结合课程目标模块定位,实行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改革

模块式教学以专项能力模块为学习单元,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配合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群,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传统制药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模块式教学的核心是掌握职业所需的岗位能力等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具体的专业模块,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制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把多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相关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模块。如固体制剂模块把固体制剂的定义、分类、成型、设备、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多学科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组成固体制剂的课程单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较之学科课程体系而言,加强了课程间的联系并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降低了难度,使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学中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2] (表1)。

表1 制药类专业模块式教学课程目录

中药学属制药类专业模块课程目录中的2、3、5模块,属前端模块,是后端模块的重要基石。为此,我们对中药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现介绍如下:

1.课堂内外探索以提升学生自学兴趣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3]

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1)课堂内外提问方式方法内容改革:如结合未来岗位工作情景、设计提问内容;个别提问、同学答疑、老师纠正,避免提问流于形式。

(2)角色反扮,学授师听:具体做法为提前布置,一般各论的同章内容老师讲一节,同学自报名、竞争上讲台讲一节内容或一至数味药物;然后师生互评教学效果。

(3)在中药学总论教学阶段组织自制课件等竞赛,进行中药理论思辨,弘扬中医药文化。

2.中药学与中医基本理论不可分割,大力融透中医基本理论讲授中药学

中药学理论与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灵活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前提条件[4]。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这样结合中医理论,能清楚地讲述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又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肺)气虚,肌表不固而自汗,用黄芪入肺经补肺气以益卫固表而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补肺气,鼓舞正气以祛邪,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

3.结合专业就业岗位群,加强针对性的应用知识模块的教学

针对中药前处理、质量检验就业岗位模块,介绍齐二药、华源公司案例,加强对诸如川贝母与浙贝母功用对比;炮制前后生何首乌与制何首乌;生地黄与熟地黄;生甘草与炙甘草等功用的异同。不同药用部位的功用对比:如桑白皮与桑叶、桑枝、桑葚;地骨皮与枸杞子;麻黄与麻黄根等功用的异同等应用知识模块的教学,增强生产岗位一线安全意识。

4.借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实践教学

(1)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能增强实物感与对比度。

(2)录像教学:中药生产GMP规范和中药来源GAP规范录像播放,增强情景教学效果。

(3)标本馆、南药基地种植园特色实地场景教学:极大地增强学生对我院特色的南药基地、标本园、馆地方特有中药资源的认识与功效的理解。

(4)定期课外辅导:每讲授4学时课堂教学,必须进行1学时全班课外辅导学习与复习。

三、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

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的层次有:

(1)考试模式的改革:考试实质转变为平时表现与考卷并重,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增加实践应用知识的考核,考核有考勤、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外实践、期末考试。

(2)学生评教:学生必须开展背靠背网上评教。

(3)校内督导评教(三环节):校内专职督导室教师、院级领导督导、系部兼职督导教师。

(4)校外专家观摩评教:学院不定期邀请校外行业专家评教与讲学。

(5)教师听课互评:同教研室、同系部教师听课互评。

(6)企业评教: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在实习手册中反馈,从而间接评价教学效果:包含带教师傅对实习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评价、企业对学生整体运用所学的评价。

四、未来中药学教改路径几点想法

(1)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围绕高职教育宗旨,紧扣专业定位,结合我院“2+1”特色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扩展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优势并重的职教理念。

(2)教材改革必须到位:高职高专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必须以工作任务的真实为指针,岗位能力导向定模块,细分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来合编教材。

(3)教法以时俱进:教学本无定法,但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操教学要求老师只当导演,学生才当主角,正所谓“授之以渔”之法。

参考文献:

[1] 姚丽梅,杜淑清.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讨.中医教育,2007,26(6):38-40.

[2] 汪小根,邹玉繁.制药类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1):30-31.

[3] 贾跃胜.浅谈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2):58-59.

[4] 冼寒梅.《中药学》教学体会.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9(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