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摘要: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措施非常重要,本文提出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观,即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质量观,以此来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提出了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主要观点,并将实证性调研结果作了统计分析,得到有关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一些新认识。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观;因素分析;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背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周济部长就有很多论述:“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当前更重要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育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坚决把教学质量抓上去”。财政部和教育部专门拨款25亿元推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此,我们开展了“有关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如果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清楚,有利于抓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作为“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评什么,如何评,这都是有待讨论研究的问题。教育部为此已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将组织力量进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评估方案的制订无疑可以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观

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分析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影响质量的因素,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分析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我们回到了问题的原点——什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即高校教学质量的概念及含义。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下位概念。一般讲,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是从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去考虑,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则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人才培养质量的部分。但在价值取向上二者是一致的。概括地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概念界定为:高等学校为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以期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质量是一个目标参照性概念。教学质量是以教学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贡献来确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时代的变化需要传统本科人才的质量观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教育学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质量理论,即:

工具理性质量理论:把教育看成是有输入和输出的“产品”生产过程,其目的是将毕业生作为产品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其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来评价的。因此其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必然侧重于评价教学传授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在这种质量理论的引导下,教学过程强调体系化、逻辑化、序列化和结构化,重视纯理性、科学标准,忽视创造性,自主性等品质挖掘,重视社会需要和学术需要,忽视生活需要。

人本主义质量理论:教育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过程,教育质量就是学生个体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它必然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教育应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课题,更加强调学生潜力的发展,以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按这种人才质量理论,评判大学教学质量,不仅看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更应该评判其帮助学生不断自我实现的成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当作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这两种教育质量理论指导下,随着时代变化,形成三种质量观:

1,合规定性质量观: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各项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教育就是合格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在高度计划经济下,高等学校教学上实行的就是国家制定的统一教学标准,当时称为“一包二统”,即包分配,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

2,合需要性质量观: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本科教学质量观也随之变化,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的不一,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分析不同主体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对他们的个性化服务。所以,高等教育越是能充分满足不同需要,则质量被认为越高。当时提出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改革,如设置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实行模块化教学等。

3,合发展性质量观: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促进社会的积极变革。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也必须使这些人能够适应未来,所谓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来创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人才培养逐步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质量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变:在主客体层面,从“满足某种质量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从“为已知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

同时,我们得到三点结论: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必须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一元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

2,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是衡量标准基本上仍是由国家或者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权威机构制订的,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注意到其他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诉求。虽然人才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仍是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主流,而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考虑市场中不同主体对质量的需求。但更应了解到教育活动的超前性,而应有发展的眼光,确立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又能引领未来社会发展也符合更好促进人的发展的质量观。

3,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作为分析影响本科教育质量主要因素的出发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形成某种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以学生为本是各种质量观的最终归宿。

三、如何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梳理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例如:教学理念、办学定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方式和生源质量、学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教育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和条件、国际化等等,这些因素或虚或实,影响作用或大或小,有的是直接影响,有的是间接影响,各种因素往往又绞在一起,有时很难辨析和分离并进行

深入的探讨。这里,我们将努力抓住一些主要因素来研究。

1,根据以上所说,我们抓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反映现代教育发展观的核心,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关注学生发展的质量观为主线分析影响因素。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教学的多样化,由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衡量其本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同,影响其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也有差异,所以我们要用分类研究的办法,如新建院校侧重于“合规定性质量观”,部分“211工程”高校和地方应用型院校更多选择“合需要性质量观”,“985工程”高校、“211工程”建设的学科特色学校,更多选择“合发展性质量观”。

3,我们已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高等学校都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质量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什么是学生的发展能力?我们认为它应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既适应当前又适应未来的能力。现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其次,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索知识、探求真理的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程教育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据瑞士洛桑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我国在49个重要国家和地区中总体排名在中间水平,但有两项指标比较落后,一是中国的创新能力排在第43位,二是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合作工程师,中国排名第49位。可见,培养创新能力是何等重要!

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家马里兰大学教授刘全生认为,当今的中国大学最需要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创意要有新观念、新设计;创造是指动手能力,有新发明、新技术;创业是指开创事业。要是前两项比较弱,创业就几乎不可能。中国的大学生忙着就业的多,想着创业的少。所以,要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主动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创业能力。

4,从课程视角思考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它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色的基本途径,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环节。

5,美国两位学者1987年提出的“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

(1)师生课内外要经常交流(课堂内外师生经常接触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参与的重要因素);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和孤立地学习(集体努力比个人努力更能促进学习,合作可以提高参与意识以及与别人交流的意识,使思维更敏捷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4)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懂了什么和不懂什么,对学生能力要及时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现有知识和能力作出评价);

(5)强调完成任务的时间,即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

(6)向所有学生——不管是基础差的还是好的学生——转达对他们抱有很高期望的信息;

(7)尊重学生天赋以及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

可以看出,这七项原则都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参考。

同时,对于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与我国主要是从宏观研究不同,国外学者侧重于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我们研究师资因素,更多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等,国外更多注重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

四、研究型大学(主要指“985工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复旦大学为例)

1,复旦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提出“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增强适应性”为教学目标。本科教学四年中,前两年打好基础,后两年分流培养。

1994年学校提出了“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对全校课程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将全校60个专业按12个大类设置课程,把课程分成“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尽可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力图将专业知识同邻近学科的知识结合,并沟通前沿学科信息。同时,加强实践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

进入新世纪,学校适时提出了构建有复旦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适应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2002年提出实施文理教育的构想——由按类教学向大文大理教育转变,全面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课程按“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设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形成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具备合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适应和发展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2005年为开展通识教育,学校成立了复旦学院,本科生进校第一年不分专业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知教育。与此相应,在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从按类教学到文理教育,再到推进通识教育,这是一个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反映了复旦大学对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

2,研究型大学要构建探索型本科教育

探索、研究和发现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尽管处在不同的探究水平,但都应是发现者,他们都把探索知识作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把师生联系起来,把大学的各个学科联系起来;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把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大学的各项功能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该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研究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

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十分信奉并一再引用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名言: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指导并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卡斯佩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就是探索知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基本的假设和惯例提出质疑和挑战”。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多种探究中去,在那里教与学、教学与研究、知识的交流和发现被结合为一体。显然,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了解并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是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

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基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习是基于研究”的理念,我们的构想,国内一流大学,特别是“985工程”高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应相应地建立起探索型本科教育。

对构建探索型本科教育,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想法:

(1)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发展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授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方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通过“质疑——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课内外讨论——调研或实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它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

(2)探索型本科教育倡导每门课都有问题需要学习和探索,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探索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科的最新前沿知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甚至是把一些前沿性的学科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去。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甚至通过一个团队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所以也可以说探索型本科教育是基于问题的。

(3)强调实践教学,特别是工程教育尤其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有600万人,但“对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能力”的统计,我国在49个国家中居于末位,600万学生为什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表现在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重论文、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存在。

3,研究性教学的几个案例

(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该课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它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思考,参与研讨,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到“端正信念,务实辨真”。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开展课堂讨论:每学期课程围绕5~6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倡导各抒己见,主张重在讨论,不做定论。其次,撰写读书笔记:学生就讨论问题撰写2~3篇读书笔记,表达思考和研讨的心得体会;第三,联系实际的社会调研。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将自己调研所得作为实例,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并随时关注和研讨与课程同期的全国人大会议信息;另一方面,要求每届学生利用暑假,考察某一政治制度实际运行中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独立完成一个课题并撰写调研报告。

(2)“细胞生物学”课程。该课程提出了“科学讨论”这种在国外常见、在国内运用不多的教学形式。总结出“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学术前沿,在查找文献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亲身体会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科学精神”的教学理念。科学讨论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领悟科学研究精神内涵,锻炼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科学讨论主题为课程知识范围内研究课题或反映前沿学术研究进展,从理论、热点和技术三个方面展开。主题确立后,学生自主结合成8~10人研究小组分组开展研究,每个主题查阅文献必须在20篇以上,其中英文文献要占半数以上。经过集体讨论,并通过虚拟课堂、BBS等与教师沟通,利用实验设备和其他教学辅助设施验证,最后形成科学研究报告。

(3)“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该课程不断完善和提高以病例为中心的探讨性教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目标: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生。主要方法是:①将临床病例、研究专题、实验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并讨论,用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制订独立的实验教学方案;②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为手段,作科学研究探讨,注重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渗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③通过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动讨论、自主总结、深刻体会;④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向学生发放部分影印原版教材,以使学生尽快接触学科前沿;⑤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标本陈列馆、教学标本等科研实验设备和材料,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4,影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影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教师的理念及教学观;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小班课;教学条件:实验室、图书;学生掌握基础的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潜力的发挥;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非智力因素;学习环境等等。通过实证性调研将进一步区分出主要因素。

五、从实证性调研得到的认识

1,问卷调查概况

2007年10~11月,我们对上海市11所不同类型高校各专业的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4000份,其中“985工程”高校1000份,“211工程”高校900份,一般公立高校1500份,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600份,收到填好的有效问卷3695份,回收率为92.38%,其中男生填写的占41.3%,女生占58.6%。我们的问卷共涉及133个初始变量,回收的全部问卷包括40多万个有效数据。此外,9.2%的学生还回答了问卷中唯一的一个开放式问题,就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才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和建议。应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作交叉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2,学生对目前本科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

对于“从总体上说,您对目前本科教学的质量满意吗?”一题,其中填写“很满意”的为6.0%,“较满意”的为32.9%,“一般”的为46.2%,“不太满意”的为11.8%,“很不满意”的为3.1%。说明学生总体对目前的教学质量处在“较满意”和“一般”之间,并偏向于“一般”。对于“在您进校后所学的所有课程中,令您满意的大概占——%”一题,学生总体平均满意率为53.41%。对该题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上一题的回答结果。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回答的结果相关系数为0.69,表明在1%的层级上显著相关。

关于本科教学的目标,在我们列举的21个方面,学生自我感觉在校几年进步最大的依次是信息搜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社会的了解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进步最小的依次是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实用技能、对学科前沿的了解、身体素质、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3,学生对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所做的一些判断

当我们要求学生“对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情况做一些判断”时,他们的回答如下表所示:

从总体上看,学生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但课堂讨论和课外向老师请教的气氛还不浓,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今后在这些方面应该下更大工夫。

4,学生对高校教师“教”的情况所做的判断

当我们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对高校教师‘教’的总体情况做出判断”时,他们的回答如下表所示:

该表说明:认真备课、讲解重点且深入浅出的教师处于“一般”和“较多”之间,提供让学生参与他本人课题的机会、在教学中关注到同学的个别差异和仅凭期末考试评定一门课程整个学期的成绩的教师处于“较少”和“一般”之间,其余各项大多属于一般情形。这提示我们,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总体的素质,而要提高教师总体的素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提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我们的调查还显示,在课外,大学生很少与任课教师交流。两个月内一次都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过当面或书面交流的大学生分别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5.3%和66.7%。显然,为提高教学质量,师生在课内和课外的互动都应加强。

5,对学习质量影响最大的心理因素及选课主要依据

关于影响自己学习质量最大的个人心理因素,41.8%(最多)的学生选择了“兴趣”,其余依次是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意志、情感等。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关于学生选课的依据,按学生的关注度依次为:课程的实用性(27.2%),教师的人格魅力(15.2%),教师的学术水平(11.4%),教师的教学艺术(9.3%),教师的给分情况(8.6%),课程内容具有挑战性(4.3%)。由此可见,目前学生选课最重视的还是课程的实用性。至于何为“课程的实用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另外,对于上小班研讨课、精品课程、实践性教学、双语教学课、参与科研活动、使用实验室等,学生总体都“较为需要”,但参与或利用后总体满意程度为“一般”。

6,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作用

在我们列举的21项本科教学目标方面,学生自我感觉大部分(16项)主要受益于课外而不是课内,这与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中,学生自我感觉受益于课内较多的是专业基础、研究方法、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知识面的拓展等,受益于课外较多的是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的了解、自我反思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提示我们,探讨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绝不能忽视课外活动等。

平均来看,被调查学生每周上课时间和课外预、复习时间之比约为3:1,而按学分制的标准,每个学分应该课内1课时加课外2小时,显然我们的学生没有严格遵循这一标准,学校也没有严格执行这一标准。这除了学生学习不够自觉、主动的原因外,还和我们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要求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50.9%从未参与社团活动,57.0%从未参与社区服务,18.4%从未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本文系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新世纪教学研究所招标项目“关于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招标项目“基于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分析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谨此特对教育部、财政部和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资助表示感谢。参加后两项课题研究的还有复旦大学高教所刘凡丰、教务处王颖和朱军,同济大学陈峥,华东理工大学何仁龙,杉达学院陈建新,上海市教育评估院金同康等)

责任编辑 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