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索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国之基,兴国之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又一理论成果,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培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和任务。高校应直面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网络信息队伍建设,充分研究新媒体及其基本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掌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环境,实践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新并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完成培养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任务的同时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84-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18

针对当下中国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政治结构等各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当下实际,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针对其培育的对象、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培育环境、载体、途径和对策等方面,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术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坚定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依赖于大学生的决定性地位,二者的结合则是关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1]可以发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极为重要。科技的发展进步,促使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及衍生的相关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同时也出现了挑战。在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积极方面,学者们认为:“就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值得肯定的。”[2]同时,学者们在研究中也看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呈现表层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缺乏连贯性;新媒体的运用效果不理想。”[3]在看到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学术界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培育途径,有“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构建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创造多元参与的教育环境;增强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4]以及“做好情感关怀;鼓励学生参与新媒体的开发与使用;创新学校新媒体平台内容设计和形式;整肃新媒体的风气。”[5]

总体而言,学术界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刻地探索与研究,并对其出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培育与践行途径,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借鉴其他发展成熟的学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培育与践行规律进行了探索,开拓创新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维和视角。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大学生的校园培育环境未作出明确的划分,提出的培育途径归类不明;其次,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课堂教育方面,对受教育者的研究普遍比较注重,但缺乏对教育者的关注;再次,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与践行的辩证结合研究不足;最后,缺乏对时下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研究的结合。

要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目标,就要摆脱过去传統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善于发掘和找准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结合新媒体,探索和创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并协同校园网络信息、后勤部门、行政人员等各个部门的同心协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时下各类思想理念,让大学生在日益多元的文化领域内坚定信仰,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生、生活、工作的方向指南和价值坐标。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特征

距1969年12月第一个“新媒体”时代到来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时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可以看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6]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从无到有,并在科技的推动下,使得网络新媒体渗透到高校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新媒体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即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是交互的,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扮演着信息参与者与缔造者的双重身份,这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占领校园舆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模糊了信息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消除了大学生内心的束缚,使其可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参与信息的交流,随时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互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高校三者之间信息的交互传播。对于手机使用率普及的大学生而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他们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增加大学生与教师群体在“线上”价值观的对话的同时也极大地占据了他们的上课和学习的时间,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在刷微博、聊微信等影响课堂纪律的不良现象,高校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培育也迎来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