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构建

【摘要】: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其健康成长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与事业成败的关系极大。

【关键词】:师生 关系 现状

Abstract: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two basic groups in the college.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stage of studying, contacting with the society, and exploring the life.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fu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ir successful career.

key words: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hip status

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师生关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碍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一)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

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疏远了,这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这种变化给师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相遇”也彼此“互不相识”。“就现代教育交往来看,交往中的情感成份在减少,而情感淡漠的交往或完全祛除感情成份的交往却在显著增加。正因为交往情感性成份的减少,因而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往往也就是教育交往结束之际,教育交往成为即时性的、‘露水式’交往。”

(二)师生间道德关系弱化

师生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人际关系趋向经济化成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新特征。师生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偏差,经济交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有的学生想当学生干部、想入党、想“评优”、获奖学金,少不了“请客送礼”请人帮忙;若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违反校纪校规,则忙着“疏通关系”,希望能从轻“发落”;毕业就业还要多渠道多方面打通关系等等。这种交往常常和“经济”挂钩,以此作为增进师生感情的砝码。师生关系即以交换为目的的师生关系,一般无情感成份,实际上是利益的交换,这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

(三)师生沟通问题重重

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沟通过程中,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另外,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中最大的障碍。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但是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

二、导致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因素

一是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使然。如今的高校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学校忙于找资金、扩专业、建校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又过多依赖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而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没有沟通的氛围,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的内涵,只要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大学没有了大学味。

二是制度设计的偏差。从教师这个角度,说不关心学生,不希望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的。但客观地讲,有这个愿望未必有这个可能。如今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强有力的指挥棒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而这些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去拼命,去积累,至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给学生作有份量的学术报告,给学生做学术辅导,评职称时都是不可能拿到桌面上来的。故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与利益最相关的事,其他的事情能放则放。所以说,有的学生说很难见到老师,难就难在这里。

三是大学学术精神的衰退。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是出思想的地方,也是影响几代人精神的地方。但观今日之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强烈,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有限的资源被错误地配置。一些做研究、做学问稍有成就的人,不是给你扣顶官帽,就是争着去要官帽,这样一来,有水平的学者都忙于事务去了,哪有时间和学生交流?在校园又能见到多少精彩的讲座?冷清的校园带来的就是冷淡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都快毕业了,对自己景仰的名家连面都未曾见过。

四是学生单一的文凭观割断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对学术不感兴趣,对讨论提不起精神,对独立科研没有信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目的只有一个,拿到文凭去谋生。

三、如何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武断和专横,同时也不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也不对学生放任自流,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思想以及意见灌输给学生,而是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另外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双向交流,并遵循遵行主动、平等、信任、尊重、差异、目的的原则,不能把沟通庸俗化,把它作为拉关系搞特权的纽带。

(二)学校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当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注意力普遍用于科研与教学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或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或与学生沟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该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使教师认识到发现和培养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其意义和价值不亚于发表论文或晋级;另外,也可通过制订制度让大批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有机会给广大学生上基础课、专业课,使大学生们有机会向国内外著名学者学习与交流。同时,采取措施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多开展学生社团、科技活动,师生交流活动,让教师多与学生接触,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展路径。

(三)社会创造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

目前,社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教师的社会地位即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是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可。教师职业声望的获得,既有赖于教师自身形象和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教师观念,更有赖于现实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而教师的经济待遇主要是指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工作、生活条件。从社会学角度看。经济待遇是人们判定和选择某种职业的重要依据。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能激发教师的信心和爱心,激发教师的角色责任感,促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