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

摘要: 大学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已成为当前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由于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师教学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水课”的产生。“金课”是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能较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课,具有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基本特征。建设“金课”、淘汰“水课”,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破除“五唯”,切实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加强组织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系统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要注重研究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从注重教师之教转到关注学生之学。

关键词:大学课程建设;“金课”;“水课”;“五唯”问题;课程与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6-0015-08

收稿日期:2019-07-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教育学)基金一般项目“‘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學差别化发展研究”(BIA170239)。

作者简介:董立平(1969-),男,山东济南人,教育学博士,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厦门,361024。

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广州举行的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主题报告。随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成为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这场有关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讨论中,学者们众说纷纭,观点并不一致,甚至有些主张和做法还比较片面,在实践中有可能导致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做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一、“水课”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所谓“水课”,顾名思义,就是含有较多水分的课,就是含金量不高的课,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换言之,凡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过程沉闷、师生互动少、教学效果差的课堂以及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就是“水课”。“水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校专业层面所造成的“水课”。这主要是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可有可无或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作用不大的课。这些课程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包括低层次、低难度、点缀性的公共选修课,以及没有考试(考查或考核)要求或要求较低的社会实践活动课,诸如各种含金量不高的入门课、导论课、概论课、欣赏课等。另外,还有诸如爬树课、高尔夫课、减肥课、美容课、礼仪课、交际课等五花八门的课,这些课程内容本来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兴趣团体、阅读、讲座、网络等途径自行习得,却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计算学分。这些类型的“水课”即使在美国的大学甚至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次,由教师层面所造成的“水课”。它是由于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不强、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基本功较差、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不足,以及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等原因,导致教师教学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少,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养成专业素养,从而完不成课堂教学目标,达不到培养全面发展专业人才目标的课。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教师的“满堂灌”及其所导致的学生“满堂睡”或“满堂玩(手机)”。这一点是目前大家所集中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再次,由学生层面所造成的“水课”。它是指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动力不够大、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而造成的学生自己“迟课”“混课”“翘课”“旷课”“逃课”等。这些学生,选课只选课程难度低、教师要求松、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如北京大学许多本科生的“学习策略”就是选修一些投入时间少、给分高、能够刷绩点的“水课”[1](P38-74)。据专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有过具有传染性的不听课行为,包括与同学聊天、睡觉、玩手机、吃东西等。”[2]显然,这种混学分、混课堂、混毕业的现象在全国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目前,大家普遍重视教师层面的“水课”,却忽略了学校专业层面与学生层面的“水课”问题;只抓住了“教师主导”层面的因素,而没有抓住“学生主体”层面这一根本因素。

二、“金课”的内涵及其基本特点

所谓“金课”,顾名思义,就是含金量高的课,不含水分或水分较少的课,也就是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吴岩认为,“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P4-9)李志义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课堂之‘金’的五种组成: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4](P24-29)吴岩所提出的“金课”标准,应该说是对“金课”标准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果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教师的所有课都达到这个标准,可能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作为大学课程的一种目标和理想要求,它又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非要给“金课”下一个定义的话,笔者认为,凡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所必需,能够较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都是“金课”。进一步地说,凡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前沿,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实效,师生互动研讨,融知识、能力与素养于一体的课就是“金课”。“金课”的基本特征就是智能性、多阶性、挑战性、研究性、创新性、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其根本要求是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其核心特征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