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政治优势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大地出现了完全新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式的无产阶级政党。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思想、组织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优势,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共性和中国共产党个性的有机统一。正由于具备了这些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和极端艰难的战争环境里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脱颖而出,为发动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高潮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中共创建;政治优势;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1-0009-04

要探讨一个政党的现状和未来,首先必须回溯该党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早期政治特征。作为完全新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式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早在初创时期就在思想、组织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优势。正由于有了这些政治优势,具备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起即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和极端艰难的战争环境里,迅速发展壮大,成长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富有高度政治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政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的基因,早在中共初创时期就已经奠定,并发挥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

一、中共创建及其政治优势形成的基础与条件

所谓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是指我们党在政治上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长处和有利之处,也是其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党的政治优势始终是与党的性质、党的先进性、党的发展前途等问题密切相联的,它是一个政党的先进性的综合体现。

从创建发展的过程上看,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以体制外的革命党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极端困难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革命政党要谋求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在社会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其他政党所没有的政治优势。其政治优势不是凭空取得的,而是有其思想和阶级基础,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形成的思想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便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就没有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并为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却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早在19世纪末,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马克思主义。但那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和理解,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接受,它仅是被看做为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支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并行传播,仅仅在一小部分知识分子中流传,范围很小、影响甚微。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流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步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成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三次著名的论战:一次是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论战,一次是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一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大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觉醒,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经过反复的探求、比较、选择,中国早期先进分子终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将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不动摇,为党的创建和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开始就具有特别明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这就为其政治优势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2.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形成的阶级基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开始逐步产生、发展、壮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和优势。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又具有其他一般无产阶级所没有的独特情况。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会比其他任何阶级更加坚决、更加彻底,力量也更强大。他们是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最具革命性的阶级,而且由于中国产业工人中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于是具有一种天然联系,这非常有利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革命同盟。“20世纪初叶,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工人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日益成为近代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声援和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全国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的工人相继举行罢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罢工。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特性,也必然会直接反映到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代言人的中国共产党身上,这就为其政治优势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3.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近代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广大人民群众和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探索和斗争,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的失败,证明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任何改革、改良的道路也都是行不通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重要道路,但却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民国建立后不久即陷入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许多革命党人也迷失了革命宗旨,国政日益腐败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面对着中国人民的一次次奋起而又一次次的失败,从创建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逐步成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主动投身到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去。

二、中共初创时期政治优势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归根结底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派别林立,为什么唯独中国共产党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起就初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造就了一个纪律严明、组织严密、集中统一、效率较高的党组织,拥有了其他政党或政治派别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归纳起来,在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主要是看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早在创建前夕,中共创始人就已经认识到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必须有一个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陈独秀曾说过:“主义制度好比行船底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地努力,向前碰到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2]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科学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3]充分表明,与中国以往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此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和行动,并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目的。在确立了指导思想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的革命活动中仍不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1922年党的二大召开,明确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强调应该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的革命问题。

2.组织建设的严密性。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建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的核心之一。在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积极贯彻和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了党的组织结构的严密和组织纪律的严明。初创时期的中共虽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但在实践上确实就是依照民主集中制的精神构建其组织结构的。党的组织系统采取了“委员会制”、“推举制”、“任期制”、“分权制”等制度构建各级领导体制。如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规定党的领导原则是“苏维埃管理制度”,“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确立了集体领导的制度。其第10条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的地方组织中的党员人数多时,可以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严格的监督。”第12条规定,“地方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4],这初步表达了组织有监督党员、中央有监督下级组织的权力。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章,其中规定:“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不执行时,上级机关得取消或改组之。”同时“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5]。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第一次明确确定了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3.思想政治宣传的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中国大地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为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革命人才、发动劳动群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宣传,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早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不久时,陈独秀、李汉俊等就创办了向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在工人群众中影响颇大。接着,陈独秀又对《新青年》杂志进行了改组和革新,《新青年》自第8卷第1号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刊登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并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1920年11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主要刊登各类理论文章和译作,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知识。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在团的机关所在地又开办了外国语学社,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培养革命人才。中共成立后,中共中央局于1921年秋在上海成立了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创办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揭露中国工人的悲惨生活,报道各地工人活动和罢工斗争消息。除此以外,在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采取开办工人学校、发表演说、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领导革命的独立自主性。早在创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充分认识到独立自主领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性。从中共创建的历史过程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独立自主完成的。虽然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也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但他们只是加速和推动了中共创建的历史进程,并没有改变其独立自主的特点。在建党过程中,陈独秀经常对同志强调:“一定要独立自主地干,不能受制于人”,“要靠中国人自己组织党,中国革命靠中国人自己干。”[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推动和领导革命运动的发展。即使是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时,也始终强调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经过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终于顶住各种压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5.党群关系的密切性。从创建时期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非常注意与广大工农群众的联系。在中共早期组织的筹建过程中,李大钊就号召和组织一些进步分子到人力车工人的居住地调查,获得很大收获,对现实工人的悲惨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邓中夏等还经常到北京郊区的长辛店,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联系工作。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陈独秀经常鼓励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去,办夜校、办识字班,用各种方式同工人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在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中,董必武、张国恩等也积极从事工人运动,深入工厂接近工人群众,进行社会调查,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还筹办了工人夜校、组织识字班等。中共成立后,就在党的决议中规定党的任务就是集中全力领导和开展工人运动。不久,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全国性机构。仅仅一年时间,就掀起了全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给反动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还进一步明确表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7]

三、中共初创时期政治优势的历史作用

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虽然尚处于幼年,力量和经验都极为有限,还不可能迅速建立起十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其政治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也只能算是开端。然而正由于有了这些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就已经具有高度的组织内聚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使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起即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壮大,这都为以后党的建设和领导革命运动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初创时期的政治优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正确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8]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是极为弱小的,然而它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波折,一直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党的奋斗历史表明,共产党人自创建时期就确立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始终推动着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前进。

2.初创时期的政治优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近代中国政党混杂,都没有形成真正明确有效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如国民党虽是一个大党、老党,但却从来不是组织严密、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党。虽然经过1924年的“以俄为师”的改组,但与中共组织结构的严密性相比仍然逊色不少。尤其在基层组织方面,往往有名无实,在实际运作层面,依然纪律散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创建起来的,要求从党的中央到基层组织都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要有集权精神和铁的纪律,就避免了无政府的“乌合的状态”。因此,蒋介石在“分共”“清党”时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徒寄生本党,以数量言,当不逮本党同志二十分之一,然彼常能以少胜多,操纵如意者,其组织严密胜于我,其党员之尊重纪律亦过于我也。共产党之阴谋固可诛,共产党之组织则有可采者。”[9]刘少奇后来在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时说:“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因此在我们党内公开提出系统的组织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是还没有的,”“就这方面说,我们走了直路。”[10]

3.初创时期的政治优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迅速从当时众多的政党和社会团体中脱颖而出,是与其深入联系群众与广大劳动阶级打成一片密不可分的。而当时的国民党却始终与社会的下层群众脱离,虽然在国民党1924年改组之初,一再号召党员到民间去、“从下层多做工夫”,但在实际运作中与工人、农民这些劳动群众始终存在隔阂。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人,却在短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和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28年之后,更是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其关键是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他们相信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进而集中到党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活动,扩大了党在社会上的影响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着重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

参考文献:

[1]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89.

[2]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18.

[3][4][5][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4.96—97.57—58.

[6]“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9.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9]蒋介石.对于第二期清党之意见[Z].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藏卷号:711/5/347.

[10]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35—236.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