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中国道路及其意义

摘 要:实现和完成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进之路。独立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和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是工业化的根本制度保障,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地位和稳定器作用为工业化之路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渐进式的改革路径逐渐培育了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的中国道路的意义在于展示了不同于西方先行国家工业化道路也可以成功的可能性。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中国道路

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以来,国富国穷就成为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不同时期所有国家和社会现实实践的主要内容。如何使一个国家和社会从贫穷变得富裕,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毫无疑问对后起国家形成了指引作用。然而,除了先行的以西方为主的国家完成了工业化之外,二战以来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沿着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的路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实践,能完成工业化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屈指可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成员依然是以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为主,新面孔寥若晨星。后起国家为什么按照西方先行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无法实现本国的现代化,未来又在哪里?这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所有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所面临的共同疑惑。而另一方面,同样经历了殖民半殖民社会在二战后独立的中国,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面对不断的质疑和怀疑中走出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是否能够为大多数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以值得借鉴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呢,这可能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值得理论上思考和实践上选择的一个问题。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上,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①。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坦荡之路,它是经过万千磨难,流血牺牲,千淘万漉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1.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之路,可以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点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工业化问题实际上是与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而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②。这里,毛泽东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就要首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要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得以巩固,就要争取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磨难,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在旧的社会秩序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仅是在历史大潮中的被动的一个适应和最低程度的反映,与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工业化而进入现代发达国家的。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这片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古老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征程。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工业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至1978年可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79年至今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

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开端,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参照了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更主要是师从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以赶超战略为主要特征。具体来讲,一是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薄弱的工业基础、以及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构成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二是基于现实需要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三是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四是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建立。从经济发展战略看,总体以增加积累和投入为手段,以数量增长型为特点,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③。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约束下,这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也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的特征。

虽然这种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实行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但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高等学府、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立为工业化积累准备了人力资本,同时大量的国有企业也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人才储备。更重要的是,人民得以共享工业化的成果。如在可耕种土地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同时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使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6年的65岁④,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上升到1978年的9.6亿,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准备了大量的有纪律的工业后备军。政府不断组织农民为广大农村建立的基本公共灌溉系统和地方性的交通运输系统,也为后来80年代的农村经济起飞提供了物质基础。据统计,在2009年全国共有87085座水坝,而其中86258座(占99%)是在改革开放前的1949-1978年间修建的⑤。这一切构成了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大繁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以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较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第二,以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經济发展和人民富裕为目标;第三,以农业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内外两个市场、梯度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⑥。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无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经济维持了连续近4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奇迹。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中国都得到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提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